都督府的成立,虽然在表面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逐渐显现出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随着都督府的建立,后方运来的物资供应似乎变得更加稳定,虽然这些物资依旧简陋,饭食粗糙,但至少能够保证士兵们不至于饿肚子。
在艰苦的战地生活中,能够有规律地填饱肚子,对于士兵们来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此外,为了提振士气,军中开始偶尔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蹴鞠和角抵。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为士兵们带来短暂的欢乐和放松,但这些欢乐往往转瞬即逝,难以彻底驱散士兵们心中那深入骨髓的寒意和孤寂。
长期的战争生活,使得士兵们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温饱,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
与此同时,满宠的酷法似乎也有所“松动”。在都督府的管理下,大规模的处决事件不再频繁发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效率”的管理方式。
在这样的管理下,只要你能够完成定额的工作任务,就能少挨鞭子,少受皮肉之苦。
然而,这种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奴隶们的负担,反而将显性的恐怖转化为了更加精确和细致的剥削。
奴隶们在完成任务的压力下,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避免受到惩罚。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使得奴隶们的生活更加紧张和压抑。
都督府的成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但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而长城之外,并非真正的宁静。巡逻队偶尔会带回一些令人不安的痕迹:巨大的、不属于已知部落的营地遗迹;奇怪的、无法解读的标记刻在遥远的石壁上;甚至有一次,一支巡逻小队全员失踪,只找到被撕碎的旗帜和战斗的痕迹,对手是谁,无从知晓
这些消息在底层士卒中悄悄流传,加剧了那种无形的压力——长城挡住了看得见的敌人,却挡不住来自未知的恐惧。
这一日傍晚,风雪稍歇。西段某座烽燧上,一名年轻的士卒望着远方如血的残阳,下意识地低声哼起了一首家乡的小调,调子凄凉而婉转。
渐渐地,相邻烽燧上,也有人应和起来。声音不高,却借着寒风,沿着绵延的长城线隐隐传来。
没有歌词,只是模糊的曲调,仿佛是无数的思乡之情,汇聚成了一道无形的、悲凉的声墙,与脚下那道冰冷的石土长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闭嘴!号什么丧!”巡逻的队正厉声喝骂。歌声戛然而止。
长城内外,重归寂静。只有北风永恒的呼啸,以及那深埋在每个戍卒、工匠、奴工心中的,无法言说的沉重。
这道帝国北疆的龙脊,不仅是由砖石土木铸就,更是由无数的乡愁、血汗、绝望和坚韧所垒砌。
它隔绝了塞外,也禁锢了塞内的人们。它的伟大与沉重,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这首回荡在北地寒风中的、无声的“戍卒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