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系统的推行,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权力结构的变化:张辽虽为都督,但马山作为副手,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王平、郝昭等将领也各自负责一段,无形中分散了权力。
如何协调诸将,防止形成藩镇割据的苗头,是对张辽政治智慧的考验。诸葛亮在安排时,显然也考虑了相互制衡。
军心士气的波动:对于普通士卒而言,战争似乎暂时结束了,但他们却要永久留在这苦寒之地戍边。
思乡之情开始蔓延,“何时能回家”成了普遍的心病。虽然待遇有所提高,但长期戍边的孤独感难以排解。
奴工管理的困境:满宠的酷法在常态化管理下显得越发不合时宜。大规模的暴动减少了,但消极抵抗、效率低下、以及不同族裔奴隶间的内斗层出不穷。
尝试开展的屯田,也因气候和技术限制,收效甚微,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努力。
新的威胁:远距离的侦察巡逻队,带回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在长城以北更遥远的北方,似乎存在着更庞大、组织度更高的游牧势力(可能是丁零、坚昆乃至更强大的部落联盟的雏形),他们正在关注着长城的建立。
长城的出现,没有让他们畏惧,反而可能刺激了他们,改变了他们的迁徙和掠夺路线。
诸葛亮在镇北城停留了数月,亲自督导都督府框架的搭建和各项政策的初步推行。在他即将南返前夕,他与张辽进行了一次长谈。
“文远,”诸葛亮看着窗外开始飘落的雪花,“北疆大局初定,然根基未稳。陛下将此重任托付于你,皆因你沉稳刚毅,能当大任。此后,非争一时之胜负,乃图万世之安宁。”
“需刚柔并济,恩威并施。马山、王平、郝昭、马岱皆乃良将,然性情各异,需善加抚驭。满宠之法,可御乱世,不可安常,当渐次调整…”
他语重心长,将未来的重担和复杂的局面,一一剖析于张辽。
张辽郑重应诺:“丞相教诲,辽铭记于心。必竭尽全力,镇守北疆,不负陛下与丞相厚望。”
诸葛亮告诉张辽边疆守将三五年一轮换,让他不必担心永镇北疆。
诸葛亮南返,马超、庞德、邓艾三将随之返回洛阳,北疆进入了“都督府时代”。
张辽坐镇镇北城,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治理者,而不仅仅是一名统帅。他调和诸将,安抚士卒,尝试改进奴工待遇,推动屯田。进展缓慢,困难重重。
长城依然在缓慢但坚定地生长,如同帝国的脊梁,日益坚硬。
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北地的风,并未因为长城的出现而变得温柔。它只是暂时被阻挡在外,依旧在北方更广阔的天地间呼啸,孕育着未知的风暴。
北疆都督府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当风暴再次来临时,这道龙脊能够真正地、永久地,将危险隔绝在外。
帝国的边疆,进入了一个新的、看似平稳却暗流涌动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