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汉帝选妃(2 / 2)

“张益德骁勇,任先锋正得其宜。至于曹操所部,观其行止,李典沉稳有度,进退有据,堪称儒将,方是真正需要留意之人。将军当以大局为重,建功立业,不在这一时先锋之虚名。”

张绣闻言,细想李典在会议上的表现,确实沉稳干练,气度不凡,心下稍宽,点头道:“先生所言甚是,是绣一时意气用事了。”

与此同时,在中军大帐,刘备也与徐庶、杨修、诸葛亮等人复盘方才会议。

联军就此开拔,以张飞为先锋,文聘、李典为两翼,刘备统中军,贾诩、杨修、徐庶参赞军机,诸葛亮掌书记,浩浩荡荡,向淮南袁术的老巢寿春进发。

……

长安未央宫,虽百废待兴,但在丞相杨彪总揽、尚书令钟繇等能臣干吏的悉心治理下,已渐复秩序。

司隶地区,尤其是三辅之地,流民渐次得到安置,荒田得以垦殖,漕渠开始疏浚,市井间也重现了几分生机。

刘协坐镇中枢,每日批阅奏章,听取各方禀报,虽忙碌,却也能感受到帝国心脏正在缓慢而有力地重新搏动。

这一日,丞相杨彪呈上来自宛城前线的奏报,详细陈述了刘备已成功会合各方诸侯,誓师东征,大军开拔顺利,军心士气高昂。刘协览奏,心中稍安,东线战事总算按计划启动。

政务之余,初享安定的刘协,也开始有了些许闲暇。

他与伏皇后感情甚笃,伏皇后性情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在刘协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日子里,始终不离不弃,悉心陪伴。

如今局势稍稳,刘协的享乐秉性自然也上来了,对皇后多加眷顾,时常相伴。

皇后之父,侍中伏完,得知女儿受宠,心中自然欣喜。但他亦是谨慎老成之人,深知外戚之位敏感。

一日,伏完入宫探望女儿,父女叙话间,伏皇后婉转进言:“陛下日理万机,为社稷操劳。如今关中初定,朝廷新立,陛下春秋正盛,然宫中除妾身外,略显冷清。妾闻古之贤君,皆广纳淑女,以繁子嗣,固国本。”

“陛下何不颁下恩旨,选聘良家女子,充实后宫,一则可使陛下稍解疲乏,二则亦可为汉室开枝散叶,此乃江山社稷之福也。”

伏完在一旁听闻,心中暗赞女儿识大体、顾大局,显得贤德无比。他亦附和道:

“皇后所言甚是。陛下承续汉祚,肩负中兴重任,子嗣之事,关乎国运,确应早作绸缪。”

刘协闻言,沉吟片刻。

他灵魂深处属于汉高祖刘邦的那份享乐天性,在此刻安定祥和的气氛中,确实被勾动了起来。

作为帝王,充实后宫、广纳妃嫔,在这个时代被视为天经地义之事,既是权力象征,也是政治需要。

更何况,伏皇后和伏完将此事与“国本”相连,理由冠冕堂皇。

于是,刘协颔首道:“皇后与国舅所言,甚是有理。朕准奏。”

翌日朝会,商议完军政要务后,伏完手持玉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今陛下克复旧都,重振朝纲,天下归心。然宫中后庭,略显空虚,子嗣未广,臣等夙夜忧叹。”

“为固汉室国本,计之深远,臣伏完,恳请陛下颁旨,选聘贤良淑德、出身清白之良家女子,以充后宫,绵延皇嗣,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也!”

此言一出,殿内几位老臣,如司徒赵温、太尉士孙瑞、司空张喜等,皆是看着刘协长大的老臣,对汉室血脉延续之事尤为关切,纷纷出言附和:

“伏侍中所言极是!陛下年富力强,正当广纳妃嫔,开枝散叶!”

“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久虚储位。选妃之事,关乎国本,宜早不宜迟!”

“老臣等,亦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准允此议!”

就连丞相杨彪,虽觉此事不必急于一时,但见众意如此,且理由正当,也便躬身道:

“老臣亦附议。选妃之事,可交由光禄勋牵头,会同宗正府、少府等有司,依制办理,务求简朴得体,不扰民力。”

刘协见群臣意见一致,便顺势下旨,相关官员齐声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