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重生之羊毛女王 > 第160章 糕香引来了新厂房

第160章 糕香引来了新厂房(1 / 2)

王大爷八十大寿的流水席刚刚散去还不到三天,海岛塑料厂的传达室就变得异常热闹,仿佛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集市活动。

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传达室门口始终人头攒动。这些人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布袋子,有的还小心翼翼地揣着珍贵的细粮票。他们在门口徘徊着,不时地张望,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只要看到有人经过,这些人便会立刻迎上去,满脸堆笑地问道:“林小满师傅在哪个车间啊?俺想订个寿糕,给俺娘过七十大寿呢!”他们的语气充满了期待和急切,仿佛这个寿糕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传达室的老张头把搪瓷缸子往桌上一墩,茶渍斑斑的缸沿磕出轻响:“都排队登记!林师傅忙着呢,不是随到随做的。”他面前的登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名字,有的要订六层寿糕,有的要订婚礼用的“喜字糕”,还有的只要巴掌大的小蛋糕,说是给孩子周岁“抓周”用。

这股热潮犹如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县城。县农机厂的李厂长听闻了林小满做蛋糕的手艺,特意托人传话过来,表示他丈母娘即将迎来六十大寿,对林小满制作的蛋糕情有独钟,指名道姓要她来操刀制作。不仅如此,李厂长还慷慨地表示愿意支付双倍的手工费用,以确保这个特别的生日蛋糕能够完美呈现。

与此同时,供销社主任的侄子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他对林小满制作的“喜字糕”也早有耳闻。为了给婚礼增添一份独特的喜庆氛围,供销社主任决定预订二十个“喜字糕”作为回礼送给亲朋好友。更让人惊喜的是,供销社主任还提出要将这些精美的“喜字糕”摆放在供销社的柜台里作为样品展示,并帮忙代售。

塑料厂的厂长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得像起了雾。王厂长捏着份登记单,指尖在“三十八个寿糕、二十六个喜字糕”的数字上敲着桌面:“这林小满,真是给咱厂带来了个大惊喜。”他面前的长条桌上,摆着块用玻璃罩着的蛋糕样品——是王大爷寿宴上剩下的顶层,虽然有点干了,那六层叠起的模样依旧看得人啧啧称奇。

副厂长老马把烟头摁在铁皮烟灰缸里,火星溅起来又灭了:“现在问题是,烘房就那么个小角落,搁架上摆满了模具都转不开身。昨天我去看了,林小满带着俩女工在里面挤着做蛋糕,面粉袋子都堆到墙角了,再这么下去,别说接单,安全都过不了关。”

工会主席张大姐翻着手里的职工意见簿,本子上记满了工人们的建议:“好多女工都写了,说想跟着林小满学做糕点。二车间的小周娘说,她腌的姜丝糕在村里俏得很,要是能进糕点班,保准能做出新花样;三车间的王桂香手巧,会用糖捏小花儿,说能给蛋糕当装饰。”

王厂长把登记单往桌上一拍:“这事儿不能等!咱开个班子会,投票决定。我看呐,干脆借着这股劲儿,再开个特色糕点分厂。”他这话一出,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了,烟雾都仿佛凝在了半空。

老马先反应过来,眼睛一亮:“开分厂?这主意好!咱塑料厂本来就有闲置的空地,就在院子右手边,以前堆废料的地方,清理出来就能盖厂房。”

“资金咋办?”张大姐算了笔账,“盖厂房、买设备、进原料,哪样不要钱?咱厂这个月的工资刚发下去,账上怕是没多少余粮。”

王厂长早有打算,从抽屉里掏出张纸:“我已经拟了个报告,打算向市里申请支持。咱这是搞特色产业,解决职工就业,市里肯定能批。初步估算,市里拨点砖瓦木料,咱厂再投点现金,差不多就能把架子搭起来。”

当天下午,塑料厂的领导班子就开了会。长条桌旁坐了十二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搪瓷缸子和笔记本。王厂长把开糕点分厂的提议一说,底下立刻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

“我同意!”老马第一个举手,“林小满的手艺摆在那儿,王大爷的寿糕就是活广告,这生意准差不了。”

“我也同意。”张大姐跟着举手,“好多职工家属没工作,开了糕点厂,正好能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能给厂里创收,一举两得。”

表决结果出来,十二票全票通过。王厂长当即拍板:“向市里申请建特色糕点分厂,任命林小满为厂长。第一批先给她五十个工人名额,让她自己挑选。厂房就建在院子右手边的空地上,我这就去跑市里的审批,争取尽快拨款。”

消息传到烘房时,林小满正在教小周娘揉面团。面团要揉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小周娘总掌握不好力道,面团粘得满手都是。听见阿泽跑进来喊“妈,厂里要给你开分厂啦”,她手里的面团“啪嗒”掉回盆里,溅了小周娘一脸面粉。

“你说啥?”林小满把面粉从脸上抹下来,指尖都在抖。

王厂长和张大姐随后就到了,烘干房太小,三人只能挤在门口说话。“林小满同志,”王厂长笑得眼角堆起褶子,“经班子会投票决定,咱厂要建个特色糕点分厂,让你当厂长。”他把批文复印件递过去,上面盖着市里的红章,“市里支持了三千块钱的砖瓦,厂里再投五千块现金,作为建厂和第一批物料的钱。”

林小满看着批文上的“任命林小满为海岛塑料厂特色糕点分厂厂长”字样,耳朵里嗡嗡响,像有蜜蜂在飞。她想起刚进塑料厂时,只是个负责给机器上料的临时工,手里磨出的茧子比核桃还硬,哪想过有一天能当厂长。

“我……我能行吗?”她捏着批文,纸角都被攥皱了。

张大姐拍了拍她的肩膀:“咋不行?王大爷的寿糕都能做那么好,管理个厂子肯定也差不了。工人你自己挑,五十个名额,想选谁就选谁,厂里绝不干涉。”

王厂长补充道:“厂房选址定在院子右手边的空地,以前堆废料的地方,面积够大,阳光也好。基建队已经开始清理场地了,争取开春就动工。你这段时间先把人员定下来,再琢磨琢磨要啥设备,列个单子给我,厂里好去采购。”

送走两位领导,林小满还站在原地发愣。小周娘凑过来,用沾着面粉的手点了点批文:“林厂长,恭喜啊!以后咱也能跟着你学手艺,不用再守着吹塑机闻塑料味了。”

阿泽抱着林小满的胳膊跳:“妈,我能去厂里帮忙吗?我会磨竹片,还会画模具!”

宛宛也举着手里的贝壳:“我会捡贝壳做装饰,让蛋糕更好看。”

林小满看着烘房里忙碌的女工,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忽然定了神。她把批文仔细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行,咱就办这个糕点厂。”

接下来的几天,林小满没心思做蛋糕了,一门心思扑在筹备上。她先是在厂里贴了张招工启事,用红笔写着“招收糕点分厂工人五十名,要求:手脚勤快、踏实肯干,有力气的男性优先负责原料搬运和设备操作,手巧的女性优先负责糕点制作和装饰”。

启事贴出去当天,报名处就排起了长队。二车间的赵铁柱第一个报了名,他身高一米八,能扛着五十斤的塑料颗粒走三里地,拍着胸脯说:“林厂长,搬面粉、扛糖袋的活儿交给我,保证误不了事!”

小周娘拉着同车间的三个姐妹一起来的,手里还捧着她做的姜丝糕:“林厂长尝尝,这是我用红糖腌的姜丝做的,甜中带辣,冬天吃着暖和。我们几个都想跟着你学,保证好好干。”

王桂香也来了,她手里拎着个小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用糖捏的小花儿、小动物,有牡丹、有喜鹊、还有胖娃娃,个个栩栩如生。“我爹以前是做糖人的,我跟着学过两手,”她红着脸说,“要是厂里需要装饰,我能做。”

林小满把报名的人一一登记在册,白天面试,晚上就在灯下琢磨。她在纸上画了张草图,左边是厂房,右边是店铺,中间用走廊连着——这是她想的“前店后厂”模式,前面卖,后面做,既新鲜又能让人看见制做过程,吃得放心。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熟了,林小满还在灯下写方案。她想起王大爷说过的“榫卯结构”,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位置,组合起来才牢固。做糕点也一样,得有分工,揉面的专门揉面,烘烤的专门烘烤,装饰的专门装饰,每个人做好自己的环节,哪怕是零基础,也能很快上手。

她在本子上写下“员工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