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重生之羊毛女王 > 第86章 齐心破难铸辉煌

第86章 齐心破难铸辉煌(2 / 2)

某日,小林盯着晒场上堆积的贝壳突发奇想:何不将贝壳与陶土结合?他跑遍全村收集碎贝壳,用石臼细细研磨成粉,又掺进当地特有的红陶土。可初次烧制时,贝壳粉在高温下开裂,陶胚碎了一地。他不服输,又尝试将贝壳压成薄片,用渔线固定镶嵌。失败十几次后,终于摸索出用湿麻布包裹胚体,慢火烘烤的诀窍。当第一批贝壳纹陶罐问世时,月光般的贝壳花纹在陶土上流转,村民们都惊呆了:“这手艺,比县城铺子里的还精巧!”

渔民小张受李华启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渔具。他蹲在礁石滩上,盯着被海水泡烂的木质浮标,眉头皱得能夹住贝壳。某日,他瞥见码头废弃的塑料渔网,脑中灵光乍现:塑料不怕水泡,若能做成浮标……他翻出家里攒了半年的碎塑料,用铁锅加热融化,加入旧渔网绞成的纤维增加强度。第一次制成的浮标歪歪扭扭,浮力不足。他反复调整比例,甚至将渔网线编成网格嵌入塑料,终于造出新型浮标。这种浮标不仅耐用,而且浮力更好,捕捞时渔网不再沉水,效率大大提高。消息传开,邻村渔民都来请教,小张将方法写在油纸板上,挨个传授。

然而,海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临近海岛眼红他们的生意渐起,派人在周边集市上散布谣言。商贩们围在摊前窃窃私语:“听说海角村的手工艺品粗制滥造,渔业产品用死鱼冒充!”原本热闹的摊位渐渐冷清,订单如退潮般消失。林小满得知后,心急如焚,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连夜组织村民开会,老支书拍桌而起:“咱们的货,清清白白!得让大家亲眼看看!”

次日清晨,渔民们扛着刚捕捞的活鱼、未上漆的陶胚、拆解开的浮标,跋涉数十里赶往集市。林小满带着贝壳纹陶罐站在人群中央,高声喊:“各位乡亲,咱们海岛的手艺经得起瞧!这贝壳纹是手工一片片嵌的,渔网线一根根缠的,浮标用的是自家研发的料!”她当众将陶罐浸入海水,贝壳纹丝不动;小张切开浮标,展示内部的纤维网格;老渔民当场剖开活鱼,鱼鳃鲜红如血。围观人群逐渐骚动,一位老商贩站出来:“我贩海货三十载,这鱼的新鲜劲儿,错不了!”谣言如晨雾般消散,订单慢慢回升。

但风波未平。邻岛商贩竟勾结县城的鱼贩,故意压低收购价,声称“海角村货滞销,降价处理”。林小满气得眼眶发红,却强忍怒火,召集村民连夜赶制一批特色礼盒——陶罐内装紫菜与鱼干,外缠彩绳,附上手写的“海岛诚意”卡片。她带着礼盒走访县城各供销社,诚恳道:“您尝尝咱的货,若不如别家,分文不收!”供销社主任尝了紫菜,赞道:“这紫菜脆韧鲜甜,比别处的厚实!”逐渐,县城铺子开始主动订购,礼盒订单络绎不绝。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林小满却忧心忡忡。她发现药材采摘区山崖渐秃,渔网捕捞时幼鱼频现。某日,她站在礁石滩上,望着浑浊的海水,突然攥紧了裙角。那夜,她将村民聚在祠堂,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如一座小山:“咱海岛能有今天的发展不容易,可要是环境被破坏了,以后连鱼虾都没了。咱得想办法,既能挣工分,又能保住这片海!”

村民们沉默良久。老药农颤声说:“往年采紫草,都留些根苗,可如今有人连根挖,山都秃了……”渔民阿勇点头:“我撒网时,总捞到半大的鱼,再这么捕下去,往后子孙吃什么?”林小满掏出连夜拟的“护岛规约”:药材采摘限季,春末至秋初方可行;渔网孔径不得小于四指宽,幼鱼须放归;山崖开辟新苗圃,人人轮值种植……规约贴在祠堂墙上,村民按手印立誓。

执行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阻力不断。药农老赵对此颇有怨言,他嘟囔着:“这限季采药的规定可真是要命啊!这样一来,我们的收入岂不是要减半了?”然而,林小满并没有被这些抱怨所影响,她深知保护山林的重要性。

于是,林小满决定亲自带领老赵上山,让他亲眼看看这被过度开采的山林。当他们来到山顶,站在秃崖前时,林小满指着那光秃秃的山崖说道:“你看看这山,像不像被剃了头的老汉?如果我们再这样无休止地采药,不懂得养护山林,恐怕用不了十年,这里就连一根草都挖不到了!”

老赵听了林小满的话,心中不禁一震。他凝视着那片荒芜的山崖,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林小满见状,趁热打铁地说:“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再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说罢,林小满率先背起竹篓,向山上走去。老赵见状,也赶忙跟了上去。在采药的过程中,林小满特意留下了半苗草药,并细心地用麻线标记出了禁采区。她告诉老赵,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草药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也能保证山林的生态平衡。

渔民们起初也抱怨:“大网改小网,渔获少三成!”林小满便组织“技术互助组”,小张教大家编织分层渔网,上层捕大鱼,下层滤幼鱼。她甚至徒步去邻岛取经,带回“潮汐养鱼法”——在近岸礁石围网,趁涨潮放养鱼苗,退潮时收网,既护幼鱼,又增渔获。

春去秋来,海岛变了模样。山崖上紫草苗如绿毯铺展,新栽的红树林在滩涂上扎根;渔获量虽略有减少,却稳中有升,幼鱼在网中跃动的银光,成了希望的符码。手工艺品作坊里,妇女们将贝壳与陶土玩出新花样——有的雕出海浪纹,有的嵌上珊瑚碎粒;渔具改良组更是研发出“竹塑混编浮标”,轻便又耐用。

某日,省城来的采购员登岛,一眼相中贝壳纹陶罐,当场订购五百件。消息传开,全村沸腾。林小满望着晒场上忙碌的身影,油灯下的笔记本又添了新的计划:建冷冻库保鲜渔获,申请“海岛手工艺”商标……她知道,前方的浪依旧汹涌,但众人攥紧的手掌,已铸成劈开困局的利刃。

如今的海岛,渔船货柜渐成规模,手工艺品远销陆岸,浮标随渔网漂向深蓝。而最撼人心魄的,是祠堂墙上那盏不灭的油灯——它映照着归船,亦映照着众人攥紧的手掌。新一代青年离岛时,衣袋里总揣着老支书那句刻在礁石上的话:“浪要碎我们,我们便聚成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