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重生之羊毛女王 > 第86章 齐心破难铸辉煌

第86章 齐心破难铸辉煌(1 / 2)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雾气,如一头凶猛的巨兽,席卷过这座宁静的渔村。雾气弥漫,模糊了视线,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迷离的梦境之中。

渔村的房屋与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它们全部是由灰白色的石头堆砌而成,这种独特的材质给整个村庄带来了一种古朴而又坚韧的气息。这些石屋沿着礁石滩依次排开,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则低矮而紧凑,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仔细观察这些石屋,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痕迹。斑驳的瓦片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盐霜,这是海风和海水长期侵蚀的结果。这些盐霜仿佛是岁月的印记,见证了渔村的兴衰和变迁。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都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这座海岛在地图上并不太起眼,就像一枚被遗忘的贝壳,静静地躺在大海的怀抱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却孕育出了无数的故事和梦想。

林小满就是从这个渔村里走出去的孩子。七年前,她怀揣着那张已经泛黄的录取通知书,离开了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如今,她带着一身的风霜回来了,心中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村口的榕树下,一位老人正悠然自得地编织着竹篓。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之间,仿佛在弹奏一首古老的乐曲。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眼睛却依然明亮如昔,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然。

林小满走到老人身边,静静地看着他编织竹篓。老人似乎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依旧自顾自地念叨着那些早已逝去的旧时光。林小满倾听着老人的话语,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与此同时,在村子的祠堂里,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热烈地讨论着如何让这座海岛摆脱困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们毫不畏惧,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这座海岛,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在时代的裂缝中艰难地寻找着生机。它虽然渺小,但却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和价值。

林小满结束轮值离开海岛后,李华便成了新的“领头雁”。她深知海岛的发展容不得半点懈怠。虽说此前海岛在众人努力下成绩斐然,可物流成本高和技术更新难这两座大山,依旧横亘在发展之路上。彼时的交通条件有限,海岛与外界连接不便,物流全靠不定期的货船运输。每逢台风季,货船延误是常事,手工艺品和渔业产品运往岛外时,往往因路途颠簸或存放不当而损耗严重,物流成本极高,大大压缩利润。渔民们望着堆在晒场上的紫菜、晾晒的鱼干,只能摇头叹息:“东西再好,运不出去,也变不成钱啊!”

林小满召集村民代表围坐在祠堂的青石板地上,油灯摇曳的光影在每个人脸上跳动。老渔民陈大爷吧嗒着旱烟袋,烟杆在掌心磨得发亮,率先开口:“咱能不能跟货船老板商量商量,多运点货,让他给咱便宜点运费?”他吐出的烟圈缓缓上升,仿佛托着全村的希望。年轻村民阿勇挠挠头,额前的碎发被海风吹得凌乱:“要不咱把东西集中起来,一起运?货多压舱,兴许能省点钱。”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附和:“对啊,咱们各家凑凑,统一装箱,总比零散运划算!”林小满将可行办法一一记在泛黄的笔记本上,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急促。

会后,她便挨家挨户统计各家待运货物的数量和种类。清晨,她踩着湿滑的礁石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渔村。老张家的紫菜晒了三大筐,王婶攒了半年才攒够一箱贝壳手串,陈大爷的渔网修补工具也等着运去县城维修……她将每家的货物细细登记在册,字迹被海风刮得有些歪斜,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那几日,她的草鞋底磨出了血痕,裤脚总沾着盐渍与沙砾。

终于凑齐了整船的货物,林小满带着村民代表前往码头与货船老板谈判。船老板姓吴,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倚在锈迹斑斑的船舷上,叼着烟卷打量他们:“集中运货?风险你们担?船期不定,货损了可别找我!”林小满将厚厚一沓统计清单递过去,声音清亮:“吴老板,您看这数字——全岛凑了二十户人家的货,比往常三倍还多。运费若降一成,咱们保准每月凑满一船!”陈大爷补上一句:“咱们自己装货,捆扎严实,省您的人工!”吴老板眯眼盯着清单,算盘珠子在脑中噼啪作响,最终松口:“成!但得签个风险契,货损概不负责!”林小满咬牙应下,回村后连夜组织村民用麻绳捆扎货物,妇女们将油纸裹了又裹,生怕海风渗进箱缝。

第一次集中运输时,恰逢台风过境后的阴雨天。村民们在码头冒雨装船,老赵用竹篾编的筐子盛紫菜,阿勇和几个年轻人将沉重的鱼干箱扛上船板。突然,一阵浪涌袭来,船身剧烈摇晃,一箱贝壳手串不慎跌落,碎贝壳溅满甲板。林小满急得直跺脚,却只能强装镇定,指挥大家用渔网兜住货物,再覆上厚实的稻草。货船终于启航时,她攥着风险契的手心全是冷汗,那船帆在灰蒙蒙的天际下,像一片飘摇的希望。

技术更新的难题,则像礁石缝里的藤,根根纠缠。海岛信息闭塞,获取新技术困难重重。林小满发动村民们,让在外打工的亲友捎回技术书册。邮递员每月送来的包裹里,总有几本卷角的《渔业革新手册》《手工艺改良技法》,被村民们传阅得起了毛边。她还鼓励村里识字的年轻人,徒步十里去县城图书馆查阅资料。大学生小林回村后,成了“技术攻关组”的骨干。他揣着李华留下的模具图纸,在煤油灯下反复描摹,图纸边缘被烟熏得焦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