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221章 海事大成 远洋宏图

第221章 海事大成 远洋宏图(1 / 2)

时维深秋,长安城内却无半分萧瑟之气。东西两市人声鼎沸,来自天竺的香料、波斯的宝石、南洋的犀角象牙,乃至南方大岛上新发现的奇异兽皮、矿石样本,充斥于市,琳琅满目。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活力,仿佛浸润了这座千年帝都的每一块砖石,随着贯通东西的海上动脉,将蓬勃的生机泵向帝国的四肢百骸。

政事堂旁,新挂牌不久的“海政司”衙署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杜丰一身紫袍玉带,坐于主位,虽年近四旬,鬓角已偶见霜色,但目光愈发深邃沉静,顾盼之间,自有股执掌乾坤、洞悉未来的威严与气度。下首坐着海政司主要官员、将作监大匠、水师讲武堂教官,以及“兴业社”的核心成员。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大唐海疆万里图》,其上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从登州到南海的漫长海岸线,更将三年来努力开拓的“链岛”脉络——从星屿(新加坡)的“镇南港”,到通往天竺航线上新近建立的数个补给据点,直至锡兰山(斯里兰卡)的商站——如珍珠般串联起来。而在那浩瀚的南溟之上,一片轮廓模糊的巨岛被标注为“南溟大岛”(澳洲),其东北角,“望海堡”三字赫然在目。

“诸公,”杜丰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自镇南港立下第一根界桩,至今三载。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商民协力,我大唐‘链岛之策’,已初见雏形!”

他的手指点在地图上那条蜿蜒的“珍珠链”上,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唯有他自己深知,从提出这超越时代的宏图,到如今初见规模,其间耗费了多少心血,又承载了他多少来自未来的野望。

“据最新统计,”负责具体事务的海政司郎中起身禀报,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经由镇南港及锡兰山商站流转的东西货殖,岁入已超过千万贯!市舶司关税连年翻番,去岁已达三百五十万贯,占国库岁入一成有余!南洋诸国,上至室利佛逝、阇婆,下至零星岛酋,无不遣使朝贡,请求册封,愿为我大唐海疆藩屏。”

堂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和自豪的议论声。数字是最有力的语言,曾经对投入巨资开拓海洋抱有疑虑的声音,在这真金白银的收益面前,早已烟消云散。

杜丰微微颔首,目光却越过眼前的成果,投向了更遥远的地方。“海事之利,已毋庸置疑。然,链岛初成,仅是万里远航第一步。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定我大唐海事,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他站起身,走到巨图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而至。

“其一,南洋。”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星屿周边,“镇南港已成雄镇,然南洋水域广阔,岛屿星罗,需进一步巩固。水师需增加巡航频次,肃清残余海盗,确保商路绝对安全。同时,鼓励民间商社,依托港口,向内陆及周边岛屿探索贸易,将大唐之威与大唐之利,深深扎根于此。”

“其二,西洋。”他的手指向西移动,划过锡兰山,直指天竺沿岸,更遥指波斯湾方向。“锡兰山商站需扩建,使其真正成为西洋贸易之心脏。冯朝恩将军的主力舰队,当以此为基础,向西、向北,展示我大唐水师旌旗。天竺诸国,情势复杂,大食商人势力盘根错节,需以商促稳,以武慑奸。此外,”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波斯萨曼王朝的使者已秘密抵达,其所请之事,关乎西方格局,我朝不可不察。西进,乃必然之势。”

“其三,东探。”他的手指最终落回那片广袤的“南溟大岛”。“望海堡立足已稳,然此大陆之广,远超想象。沈光将军回报,其地多有中原未见之动植物,土地肥沃,海岸线曲折,良港颇多。此非仅一补给之地,实乃上天赐予我大唐之未来基业!探索、绘图、建立更多据点,摸清其资源禀赋,乃长远大计。”

杜丰环视众人,目光灼灼:“此三项,可称为我大唐‘双洋战略’——巩固南洋,西进西洋,东拓南溟。自此,大唐水师,当为双洋之水师;大唐商船,当航遍双洋之海域!”

“双洋战略……”众人咀嚼着这四个字,只觉胸中豪情激荡,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帆竞发,同时驶向西方碧波与南方未知大陆的壮阔景象。

“为实现此战略,”杜丰坐回位置,语气转为务实,“需有三大支撑。”

“一为舰船。将作监与明州、登州船厂,需全力建造新一代‘镇远’级战舰与‘乘风’级远洋商船。‘镇远’级需更大、更坚、更快,载员更多,适航性更强,以为舰队中坚。‘乘风’级则需优化舱室,提升载货量与续航力。”

负责舰船建造的老工匠激动地胡须微颤:“回尚父,新舰图纸已在完善,吸取了远航经验,船首更尖,船底更圆,多桅软帆布局亦做了调整,必不辱命!”

“二为人才。”杜丰看向水师讲武堂的代表,“水师讲武堂需扩大规模,增设天文、海图绘制、舰船管理、海外交涉等科目。不仅要培养能征善战的将领,更要培养懂得经营海疆、管理港埠、与异邦打交道的全能之才。未来,我大唐的封疆大吏,未必只在陆上,亦可在海外!”

“三为知识。”杜丰最后将目光投向一位身着儒袍,却目光精悍的中年人,“陈博士,此事需你‘格物院’担当大任。”

这位陈博士,乃是杜丰奏请设立的“格物院”首任院正,专门负责系统整理、研究各方汇聚而来的新奇物产与知识。他闻言立刻起身,肃然道:“请尚父示下。”

“远洋探索,带回的不仅是财富,更有无价之识。”杜丰缓缓道,“南溟大岛的袋鼠、鸭鹋,其生理习性为何独特?那些奇特的树木(桉树),何以能在那干旱之地蓬勃生长?各地矿产如何鉴别、利用?海流、季风规律如何总结提升,以利航行?乃至异邦之语言、风俗、制度,皆需分门别类,记录研究,编纂成书。格物院,便是要格物致知,将这天下的奥秘,一一道破,使我大唐不仅武备强盛,商路通达,更要学识冠绝寰宇!”

陈博士听得心潮澎湃,他本是不得志的经学博士,因对杂学颇有兴趣而被杜丰发掘。如今得掌这前所未有的格物院,只觉得找到了毕生追求的舞台。“下官明白!格物院已着手建立标本库、档案馆,并聘请各方专才。定将尚父带回的‘知识宝藏’,梳理明晰,刊行天下,以开民智,以利国家!”

会议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各项议题逐一讨论,分工明确。当众人领命而去,衙署内只剩下杜丰与数名心腹时,窗外已是夕阳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巨幅海图上,将那蜿蜒的“珍珠链”和浩瀚的“双洋”染得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