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74章 水师初建 海疆之梦

第174章 水师初建 海疆之梦(2 / 2)

有了皇帝的首肯,筹建水师的计划立刻被提上日程,并由杜丰亲自督导,刘晏负责钱粮协调,柳明澜利用商业网络提供支持,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核心决策圈。

杜丰深知,这个时代的水师多以内河、近海作战为主,船型、装备、战术都相对落后。他要建立的,是一支能够适应远海航行、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新式舰队。

首先,是舰船的革新。杜丰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亲自绘制了数种新式舰船的草图。他摒弃了部分笨重的楼船结构,强调船只的适航性、速度和火力。

一种是大型的“巡洋旗舰”,采用尖底海船设计,配备多桅风帆,辅以改良的轮桨(由水手在舱内踩踏,避免外界攻击和风浪影响),增强机动性。船体采用水密隔舱技术,提高抗沉性。甲板预设安装大型弩炮(床子弩的强化版)和初期火药武器(如霹雳炮,处于严格保密和试验阶段)的基座。

另一种是中型的“突击战船”,船体更窄,速度更快,配备撞角和拍杆,用于近战接舷和冲击敌船。还有小型的“侦察哨船”,轻便快捷,用于侦查、通讯。

这些设计草图被列为最高机密,由杜丰直接掌控的将作监(负责宫廷器物制作,可引申为国家级工坊)大匠负责细化、督造。

其次,是选址。经过反复权衡和实地考察(派心腹干员),杜丰最终选定了两个基地。一是南方的明州(今宁波),此地港湾优良,毗邻富庶的江南,便于获取物资和招募熟悉南方水情的船员,作为未来经营南洋、远洋贸易和威慑东南的前哨。二是北方的登州,此地控扼渤海海峡,既可护卫京畿海上门户,震慑契丹等潜在威胁,也可作为未来经略辽东、甚至联系新罗(朝鲜半岛)的基地。

在登州蓬莱镇(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亦是古代重要港口)外海的一座天然良港,被选定为北方水师的第一处秘密造船基地。大批工匠、木材、铁料、桐油、麻绳等物资,在军队的严密护卫下,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抵这片突然戒严的海湾。

海湾内,很快便树立起巨大的船坞工棚,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日夜不息,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和桐油、铁锈的气味。来自东南沿海经验丰富的老船匠,与将作监派来的顶尖工匠汇聚一堂,对着杜丰那“异想天开”却又暗合力学原理的图纸,时而争论,时而惊叹,开始了艰难的摸索与建造。

柳明澜的“兴业社”则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她利用庞大的商业网络,从岭南、福建甚至通过番商,秘密采购一些大唐境内稀缺的优质木材(如柚木)、特殊涂料以及经验丰富的番邦船匠(以高薪聘请或“技术交流”名义),绕过官方渠道,悄然输送到登州和明州基地。同时,也开始在沿海各地物色和招募熟悉风涛、敢于出海的舵手、水手,许以厚饷和军功,为未来的水师储备人才。

一支强大的水师,绝不仅仅是造船。杜丰同时开始构思全新的水师编制、操典条例。他摒弃了旧式水师某种程度上是“水上步兵”的观念,强调专业化。水师官兵需精通操帆、掌舵、测深、观星(导航),乃至接舷格斗、弩炮操作,需要一套全新的训练体系。

他还授意凌素雪的“察事司”,开始将触角伸向沿海地区,收集海情、海盗动向以及海外番邦的情报,为未来水师的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这一切,都在高度保密和高效的节奏下进行。朝野大部分官员的目光,仍聚焦于河北的新政推行和西域的边防,对于远在登州、明州那片海湾和港口内正在发生的变革,知之甚少。

然而,杜丰知道,当第一艘新式战舰的龙骨安放于船台,当第一声标志性的号子在船坞响起,一个属于大唐的、全新的海权时代,便已悄然拉开了序幕。他的梦想,不再局限于陆地上的中兴,更包含了那深蓝的征服与开拓。帝国的命运之轮,开始向着海洋,缓缓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