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11章 凯歌背后的暗涌

第111章 凯歌背后的暗涌(1 / 2)

黠戛斯联军终究未能越过鹰嘴崖。

在侧翼受威胁、粮草遭焚毁、以及唐军寸土不让的顽强抵抗下,联军内部的裂痕最终压倒了南侵的野心。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黠戛斯主力连同那些早已军心浮动的室韦部落,如同退潮般向北撤去,只留下满地狼藉的营寨和无数无人收敛的尸体。

赵铁柱谨遵杜丰将令,并未贸然追击,只是派出了张顺的轻骑远远辍着,确认敌军确实远遁后,便立刻着手收拢部队,抢救伤员,加固鹰嘴崖防线。历经近十日的血战,这支前军早已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每一个幸存将士的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胜利的自豪。

捷报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河北,飞向扶风。

“北虏败退!鹰嘴崖大捷!”

范阳城内,压抑了许久的恐慌气氛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震天的欢呼与劫后余生的狂喜。百姓们奔走相告,自发地聚集到观察使司和节度使府门外,叩谢“杜青天”、“郭令公”的守护之恩。商铺重新开张,市井恢复了往日的喧嚣,甚至比战前更多了几分生气。

杜丰与郭子仪联名的报捷文书,再次以六百里加急送往行在。文书中,杜丰依旧将首功归于郭子仪的运筹帷幄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自己则谦称“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幸不辱命”,并详细陈述了赵铁柱、张顺等将领的功绩,为阵亡将士请恤,为伤残士卒请赏。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凯歌声中,暗涌依旧在悄然流动。

程元振第一时间向肃宗送去了密报。在密报中,他除了描述大捷的盛况,更着重强调了杜丰在河北“深得军民之心”,百姓只知有杜司徒,不知有朝廷;以及杜丰麾下那个“兴业社”在战争期间展现出的、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边境战争的惊人动员能力和财力。他甚至隐晦地提及,杜丰与西域似乎也有某些不为人知的联系(源自他对“察事司”信使的留意)。这些信息,如同毒刺,深深扎入了肃宗本就敏感多疑的内心。

果然,肃宗在接到捷报,大喜过望,对杜丰、郭子仪及有功将士大加封赏的同时,也下达了一道意味深长的旨意:擢升杜丰为太子太傅,加食邑一千户,赐丹书铁券,以示殊荣。但同时,以“北疆已靖,河北初定,司徒劳苦功高,宜回京休养,参赞枢机”为由,征召杜丰即刻卸任河北道观察处置使,回京任职!

这道旨意,明升暗降,调虎离山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太子太傅是尊贵的虚衔,参赞枢机更是空话,将杜丰调离他苦心经营的河北,才是真实目的。

旨意传到范阳,顿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赵铁柱、张顺等将领闻讯,群情激愤,几乎要按捺不住,若非杜丰严令压制,恐怕立刻就要闹出哗变。苏瑾、柳明澜(通过渠道得知)等文官体系核心人物,也深感忧虑。杜丰一旦离开,河北刚刚建立的秩序、推行的新政,很可能人亡政息,甚至被朝廷派来的新官全盘推翻。

“大帅!朝廷这是鸟尽弓藏!”赵铁柱虎目圆睁,愤懑难平,“我等兄弟在燕山流血拼命,才换来河北安宁,他们倒好,转眼就要卸磨杀驴!”

“慎言!”杜丰呵斥道,神色却异常平静。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直接。

他环视着麾下这些情绪激动的文武心腹,缓缓开口:“陛下旨意,即为臣子本分。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等起于微末,奋于国难,所求者,不过是社稷安定,百姓安康。如今北虏暂退,河北初安,丰回京述职,亦是理所应当。”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尔等切记,我等是大唐的臣子,是陛下的将士。无论我在与不在,河北的防务不能松,百姓的生计不能废!铁柱,你部需尽快恢复战力,整饬边防,绝不可因我之事,懈怠军务!明德,安抚使署一切照旧,新政继续推行,务必使河北民生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