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的血战与张顺的敌后烽火,如同两道加急的军情,被程元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连同他精心修饰过的奏章,一同送抵了扶风行在。
肃宗李亨在御书房内,反复阅读着程元振的密奏以及杜丰、郭子仪联名的军报。程元振在奏章中,一方面详细描述了黠戛斯入寇的严峻形势,强调了杜丰、郭子仪临危不乱的应对以及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另一方面,也隐晦地提及了杜丰在河北“权宜行事”,动用逆产及民间商会资源以充军需的“非常之举”,字里行间,不乏提醒皇帝关注杜丰权势过重的意味。
而杜丰与郭子仪的联名奏报,则聚焦于军情本身,言辞恳切,逻辑清晰,既陈述了战局的艰难与将士的牺牲,也提出了依托地形、疲敌制胜的方略,并再次恳请朝廷速发援军与粮饷。
肃宗放下奏章,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脸上满是疲惫与纠结。杜丰和郭子仪,一个是他需要倚仗的平叛功臣,一个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两人联手稳住了河北危局,于国于民,皆有大功。然而,杜丰的崛起速度太快,权势太盛,尤其是在河北这块刚刚收复、百废待兴又地处边陲的重地,几乎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这让他这个皇帝,如何能安枕?
“陛下,”侍立一旁的中书舍人李揆小心翼翼地问道,“北疆军情紧急,杜司徒与郭令公所请援军粮饷……”
肃宗叹了口气:“援军自然要派,粮饷也不能不给。河北若失,则关中震动。拟旨,着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分兵一万,火速东进,增援河北。另,从江淮转运使衙门,紧急调拨粮草二十万石,军械若干,由水陆并进,运往范阳。”
“陛下圣明。”李揆躬身领命,却又迟疑道,“只是……程监军奏章中所言,杜司徒在河北,未经朝廷明旨,便动用逆产,交与那商贾之流的兴业社操办军需,此事……恐与体制不合,若放任不管,恐开跋扈之端啊。”
这正是肃宗的心病所在。他沉吟片刻,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杜丰此举,情有可原。不过……也不能毫无约束。拟一道中旨给程元振,令他‘协助’杜丰监管河北钱粮用度,尤其涉及逆产及与民间商会往来,需详细记录,定期报朕知晓。另,告诉程元振,前线军务,仍以郭子仪、杜丰为主,他需以协调、监察为要,不得随意干涉。”
这道旨意,看似给了程元振监管之权,实则划定了界限,既表达了朝廷的关切,又没有过度刺激前线的将帅,体现了肃宗在平衡之道上的小心翼翼。
然而,庙堂之上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数日后的大朝会上,当肃宗将北疆军情及应对之策宣布后,立刻便有御史台的言官出班奏事。
“陛下!”一名面容清癯、神色激愤的御史高声言道,“杜丰以弱冠之龄,位列三公,总督河北,此乃陛下天恩浩荡!然其不思谨慎克己,反倒擅自动用国家逆产,交予商贾经营,此例一开,各地效仿,则朝廷法度何在?纲纪何存?臣闻其麾下所谓‘兴业社’,盘踞蜀中,垄断利权,今又插手河北,其势滔天,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臣弹劾杜丰,结交商贾,逾越规制,其心难测!”
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清流官员,本就对杜丰火箭般的蹿升以及其与“商贾”过从甚密有所非议,此刻纷纷附议,要求朝廷彻查杜丰在河北的作为,甚至有人隐晦地提及了“养虎为患”四字。
支持杜丰的官员,如兵部侍郎等,则据理力争,强调北疆危局,杜丰乃不得已而为之,且其所有举措皆是为了抗敌安民,有功无过,若此时朝廷降罪于功臣,岂不令前线将士寒心?
朝堂之上,顿时吵作一团。
端坐于龙椅上的肃宗,脸色阴沉。他何尝不知这些言官背后,或许有其他势力的推动?或是出于党争,或是出于对杜丰权势的嫉妒,或是真的为了所谓的“朝廷纲纪”。但这些话,偏偏说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隐忧。
“够了!”肃宗终于忍不住,一拍龙椅扶手,厉声喝道,“北疆将士正在浴血奋战,尔等却在此妄加揣测,攻讦大臣,成何体统!”
天子一怒,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肃宗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沉声道:“杜丰在河北所为,朕已知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其所动用之逆产、商会,皆为抗敌所需,朕准其权宜行事!此事,休要再议!当前首要之务,是支援北疆,击退黠戛斯!若再有人敢妄言惑众,动摇军心,朕定斩不饶!”
皇帝的强硬表态,暂时压下了朝堂上的非议。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根刺,已经埋下。只要杜丰稍有不慎,或者北疆战事出现不利,这些暗箭,便会再次蜂拥而至。
---
范阳,观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