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振的到来,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表面上,他代表天子犒军,对杜丰极尽褒扬,但随行的那一千神策军,以及其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的审视与试探,都让范阳城内的空气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接风宴后的翌日,杜丰便以河北道观察处置使的身份,正式开府视事。他没有选择原本史思明那奢华的节度使衙署,而是将观察使司设在了原范阳长史府,一处相对简朴但功能齐全的官衙。此举意在向河北官民传递一个信号:新来的主宰者,与穷奢极欲的叛贼不同,是来做事,而非享乐的。
开府第一件事,便是将早已拟定的《劝农抚民令》明发河北各州。告示用词恳切,条理清晰,宣布免除本年度及来年夏税,停征一切战时加派的苛捐杂税;鼓励流民返乡,官府提供种子、口粮,并允许无力者借贷耕牛;严令各州县官吏不得扰民,严厉打击趁乱劫掠、欺压百姓之行径;由观察使司派出巡察御史,监督政令执行。同时,宣告重启范阳官方互市,以丝绸、瓷器、茶叶换取周边部落的牛羊马匹,充实府库,平抑物价。
政令一出,尤其是在范阳城内,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粥棚前排队领粥的百姓,看着那盖着鲜红观察使大印的告示,听着文吏大声宣读的内容,麻木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和期盼。街头巷尾,开始有人议论这位年轻的“杜司徒”,言语间多了几分感激与信赖。
“看来,这位杜司徒,和史思明那帮杀才不一样,是真想给咱老百姓一条活路啊!”
“听说年纪轻轻,就是宰相了,了不得!但愿他说到做到……”
民心的天平,正在以一种缓慢而坚定的速度,向着杜丰倾斜。
然而,政务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程元振带来的神策军,以“协防”和“监管逆产”为名,不仅接管了几处重要的府库,其将领更是时常以“请教”为名,出入各军营垒,看似观摩学习,实则打探北伐各军的虚实、兵力配置乃至将领背景。赵铁柱、张顺等将领对此极为不满,几次在杜丰面前抱怨,都被杜丰压下。
“稍安勿躁。”杜丰对麾下心腹告诫,“程监军代表的是陛下,神策军是天子亲军。他们要看,便让他们看。我等行事光明磊落,忠于王事,何惧之有?尔等约束部下,谨守本职,不得与神策军发生冲突。”
他深知,此刻任何过激的反应,都会授人以柄。他需要的是时间,是稳定河北的实绩,来抵消朝廷那无形的猜忌。
与此同时,苏瑾主持的安抚使署工作也遇到了阻力。范阳乃至河北的旧有官僚体系盘根错节,虽经战火,但底层胥吏多为本地大族或旧势力把持,阳奉阴违、推诿塞责者不在少数。清查田亩、登记人口、发放赈济等事,推进缓慢。更有一些原本依附史思明的地方豪强,见风使舵,试图以钱财贿赂新任官员,以求保住自家产业甚至谋取官职。
对此,杜丰的态度明确而坚决。他授予苏瑾临机专断之权,并调拨了一队精锐甲士归其指挥。苏瑾雷厉风行,连续查处了数起贪墨赈粮、欺压流民的案件,将涉事胥吏与一名试图行贿的豪强当众杖责,抄没家产以充公用,首恶者更是直接枭首示众。铁腕之下,官场风气为之一肃,政令推行骤然顺畅了许多。
经济方面,柳明澜展现出了惊人的能量。兴业社的商队顶着战乱的风险,将大批粮食、布匹、药材从蜀中、江南乃至岭南源源不断运抵河北,不仅满足了军需,更以平价投入市场,迅速稳定了物价。由她派出的精通商务的管事,也开始协助安抚使署,重新厘定商税,规范市场,范阳城内的商铺,开始陆续重新开张,久违的市井喧嚣,渐渐回归。
这一日,杜丰正在观察使司审阅各州县报来的初步民情汇总,亲卫来报,程元振来访。
“请。”杜丰放下笔,整了整衣冠。
程元振依旧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踱步而入,目光在略显简朴但秩序井然的官衙内扫过,笑道:“杜司徒真是勤政爱民,这才几日功夫,范阳便已大不一样,咱家佩服。”
“监军过奖,分内之事罢了。”杜丰请他坐下,命人看茶。
“咱家今日来,是有一事,想与司徒商议。”程元振抿了口茶,慢悠悠地道,“陛下虽将河北民政托付司徒,但军务之事,关乎社稷安危,尤其是这范阳,乃北地重镇,毗邻胡虏,不可不慎。郭令公年事已高,精力难免有所不济。咱家奉旨犒军,亦有监察之责。你看,这范阳的城防、各军驻防调整、乃至对史朝义残部的追剿方略,是否……也应由观察使司与郭令公帅府,以及咱家这边,共同商议,以免贻误军机?”
图穷匕见。
程元振这是要以天子钦差和内侍监的身份,直接插手河北军务了。若让他得逞,杜丰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将受到严重掣肘。
杜丰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沉吟之色:“监军所虑极是。军国大事,确需谨慎。”他话锋一转,“不过,陛下明旨,由郭令公权知范阳节度使,整饬军备,清剿残寇。郭令公乃三朝元老,用兵老成持重,深得将士爱戴。丰虽忝为司徒,亦不敢越权干涉令公军务。至于共同商议……”
他顿了顿,目光平静地看向程元振:“若监军有意了解军情,或对剿匪方略有高见,丰可即刻派人请郭令公过府,我等三人共同参详。一切决策,自当以郭令公意见为主,毕竟,陛下将范阳军务托付的是令公,而非杜丰。监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