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城下的血战捷报与杜丰言辞恳切却态度强硬的请罪奏章,几乎是同时抵达了风雨飘摇的灵武行在。
朝堂之上,气氛诡异。肃宗皇帝看着那份详细描述杜丰如何违抗“稳守”旨意、星夜驰援、力挽狂澜,最终保住泾阳、逼退史朝义的捷报,脸色变幻不定。一方面,社稷转危为安,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另一方面,杜丰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举动,以及其麾下展现出的恐怖战力,都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头。
“陛下!杜丰虽有小功,然抗旨不遵,其心可诛!此风绝不可长!若不严惩,日后边镇将领纷纷效仿,朝廷威严何在?!”鱼朝恩的告密信和其党羽的攻讦之声立刻喧嚣起来。
“臣附议!杜丰擅权自专,麾下多聚亡命,更兼有妖异之术(指轰天雷等),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
“然杜丰毕竟有功于社稷,泾阳若失,灵武危矣!此时严惩功臣,岂不让天下将士寒心?”也有较为清醒的大臣出言维护,但声音相对微弱。
肃宗陷入深深的矛盾与挣扎。恰在此时,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奏章也到了。郭子仪在奏章中,以极其肯定的语气,盛赞杜丰“忠勇无双,临机决断,有古名将之风”,并详细阐述了杜丰部在北侧翼的持续袭扰对牵制史思明主力的巨大作用,直言“若无杜丰在侧,臣亦难挡史思明全力西进”。最后,郭子仪更是以自身威望担保,称杜丰“虽行事或显操切,然一心为国,绝无二志”,恳请朝廷“念其救驾之功,授以便宜行事之权,以竟平叛全功”。
郭子仪的奏章,分量极重。这位功勋卓着、德高望重的老将的表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堂的舆论风向。
肃宗权衡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实则充满政治智慧的决断。
数日后,灵武的使者再次抵达杜丰行营。这一次,带来的不再是申饬,而是铺天盖地的褒奖与擢升。
诏书中,肃宗以充满感情的语气,赞扬杜丰“忠贯日月,勇冠三军”,“泾阳之功,堪比汾阳(指郭子仪)”,特晋封杜丰为检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爵扶风郡公,食邑千户!其麾下赵铁柱、张顺等将领亦各有封赏。同时,正式确认杜丰“北援行营总管”职权,并“许其便宜行事,以速平叛”。
检校兵部尚书是高级荣誉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更是意味着杜丰拥有了“宰相”的名分!扶风郡公更是显爵。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擢升,将杜丰的地位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这极尽荣宠的背后,却隐藏着冰冷的现实。所有官职皆为“检校”、“同”,意味着都是代理、兼任,并非实授,更多是荣誉性质。所谓的“便宜行事”,也依旧是在“受郭子仪节度”的大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诏书中只字未提撤回监军鱼朝恩之事,反而暗示其“宣慰监军,协理庶务”之责不变。
“明升其爵,暗夺其势;虚授其职,实分其权。”苏瑾在私下里对杜丰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这是将主公架在火上烤啊。位高则权重,亦招人忌;爵显则诱人,亦成靶子。日后但凡有丝毫错处,便是万劫不复。”
杜丰接过那沉甸甸的诏书,面色平静,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他跪谢皇恩,姿态做得十足。他深知,这是皇帝在目前形势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既安抚功臣,稳定军心,又不给其实质性的、能够威胁中央的权柄。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试探。
“陛下隆恩,杜丰感激涕零,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君恩。”他对着灵武方向,朗声说道。转身,便对苏瑾低声吩咐:“将朝廷封赏,尽数分赏将士,尤其是阵亡者家属,加倍抚恤。告诉兄弟们,这是他们用血换来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