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肃宗与李辅国等人的反应复杂了许多。杜丰刚刚以铁腕平息了蜀中内斗,展现了强大的掌控力,此刻又主动请缨北上,其心难测,其势已成。
“陛下,杜丰此举,恐是借北上之名,行扩张之实。其若率精锐进入山南、河东,恐尾大不掉啊!”有大臣忧心忡忡。
李辅国却阴恻恻地道:“大家,杜丰既然愿意出来,总比他一直窝在蜀中当土皇帝强。如今史思明压力巨大,郭子仪、李光弼二位元帅兵力吃紧,正需强援。让他去与史思明拼个两败俱伤,岂非好事?只需严令其受郭子仪节度,并卡住其粮草后援,量他也翻不起大浪。”
肃宗权衡再三,最终下诏,同意了杜丰北上之请,授其“北援行营总管”之职,但明确令其“受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节制”,且“一应粮秣,仍由蜀中自行筹措,朝廷视情协济”。这既是对杜丰的利用,也是极致的防备。
对此结果,杜丰早有预料。他本就不指望朝廷能提供多少实质帮助,他要的,只是一个名正言顺介入北方战事的身份和一块跳板。有了这个身份,他才能更顺利地整合力量,将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出去。
长安:连营之策与迷雾渐散
就在杜丰紧锣密鼓准备北上之时,凌素雪从长安传来了新的重要情报。
光德坊那个叛军情报站,在凌素雪放弃直接探查、转为外围监控后,“纸鸢”队员发现了其规律——每三日,便有一名固定的信使,在凌晨时分从后门离开,前往城西的延平门。而延平门外,有叛军的一处小型马场,信使会在那里换马,然后直奔西北方向。
“西北方向……是洛阳,还是更远的范阳(史思明老巢)?”凌素雪在密信中分析,“此线路极可能是叛军沟通长安与史思明部的一条重要情报通道。”
她同时汇报了对“影伍”和那个神秘黑衣人的调查进展。种种迹象表明,这两者很可能就是同一人,或者属于同一个潜伏在长安的地下组织。这个组织似乎对叛军抱有敌意,且能量不小,但动机不明,行事极为谨慎。
凌素雪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连营”计划。她建议,不再仅仅满足于截获情报,而是尝试利用这条固定的信使线路,通过伪装、替换信使等方式,向叛军传递假情报,或者甚至借此渠道,与可能存在的、被史思明扣押的唐军重要人物取得联系。同时,她打算冒险尝试与“影伍”接触,摸清其底细,看看能否将其或其所代表的势力,转化为“星火”的助力。
这个计划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不仅会暴露长安的“星火”,还可能打草惊蛇,导致叛军改变通讯方式。但收益也同样巨大,若能成功,无异于在叛军心脏插上了一根可以随时搅动的楔子。
杜丰接到密信,沉思良久。凌素雪的判断和建议,显示了她卓越的情报天赋和胆识。他深知长安行动的重要性,也信任凌素雪的能力。
他提笔回信,只给了八个字的批复:“准汝所请,慎之又慎。”
他相信,远在长安的凌素雪,能明白这短短八字之中所蕴含的信任、期望与沉重的压力。
成都城外,旌旗招展
秋高气爽,成都北门外,军容鼎盛。“北援行营”的先头部队已经集结完毕,玄色的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刀枪如林,反射着耀眼的寒光。杜丰一身明光铠,腰佩横刀,立于高大的战马之上,目光扫过台下肃立的将士。
苏瑾、柳明澜等留守文武官员,以及无数闻讯赶来送行的成都百姓,聚集在道路两旁,目光复杂地望着这支即将开赴前线的军队,有期盼,有担忧,更有自豪。
杜丰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将士们!胡尘未靖,两京未复,吾辈军人,岂能安坐后方?今日北上,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扫清妖氛,光复神州,迎还圣驾,使我大唐百姓,重见天日!”
“扫清妖氛!光复神州!”台下将士齐声怒吼,声震四野。
杜丰拔剑出鞘,直指北方:“出发!”
号角长鸣,战鼓擂动。庞大的军队,如同一条苏醒的玄色巨龙,开始缓缓向北移动。杜丰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巍峨的成都城,看了一眼城楼上向他挥手的柳明澜与苏瑾,随即毅然转身,策马汇入了北行的洪流。
蜀中的砥柱,终于主动迎向了北方的惊涛骇浪。而远在长安的星火,也正在试图连接成片,照亮沉沦的帝都。一场关乎国运的更大风暴,随着杜丰的北上,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