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67章 新政砥柱,雏声清越

第67章 新政砥柱,雏声清越(1 / 2)

蜀中的盛夏,在杜丰日渐稳固的权柄与新推行的政令下,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既有旧日官僚体系的沉沉暮气,又有新兴力量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新旧交织,碰撞出无数火花,也考验着杜丰这位年轻执政者的智慧与手腕。

蜀中:新政之艰与基石之固

杜丰推行的“新政”,并非大刀阔斧的全盘推翻,而是如同春雨润物,悄然渗透。然而,即便如此,也触动了无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清丈田亩,在成都周边几个县试点时,遭遇了当地豪强的激烈抵制。他们或隐匿田契,或驱使佃户阻挠丈量,甚至串联起来,向仍在“养病”的崔圆诉苦,试图通过旧有渠道施压。

“参军,华阳县的赵氏,联合了几家乡绅,声称清丈扰民,阻碍农时,更是污蔑我们派去的吏员索贿受贿!” 苏瑾拿着一份诉状,眉头紧锁,“他们背后,恐怕有崔圆的人指点。”

杜丰看着诉状,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他早已预料到阻力,甚至欢迎这种摆在明面上的对抗。

“证据呢?” 杜丰问。

“我们的人行得正坐得直,绝无索贿之事。反倒是那赵家,隐匿上等水田超过三百亩,证据确凿。” 苏瑾答道。

“那就好。” 杜丰淡淡道,“让凌素雪的‘察事司’介入,查一查这赵家,除了隐匿田亩,是否还有强占民田、欺行霸市、甚至与之前‘黑山魈’匪患有牵连的旧案。要查,就查个底朝天。至于崔圆那边……不必理会。他若出面,便将查到的证据,‘客气’地送一份到他府上。”

杜丰的策略很简单,用更大的“罪证”来回击对方的“污蔑”。他要让所有人都看到,阻碍新政,不仅要失去利益,更可能身败名裂!

与此同时,“蜀中兴业社”主导的各类工程,开始显露出巨大的效益。新疏浚的河道在夏季汛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沿岸农田免于涝灾;拓宽的道路使得商旅往来更加便捷,成都的市场愈发繁荣;新建的“蜀江纸”工坊采用杜丰提出的“标准化”和“流水线”概念,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不仅满足了军政所需,更开始外销获利,成为蜀中一项重要的财源。

柳明澜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才能,她不仅管理着庞大的“兴业社”,更开始尝试建立类似“银行”的汇兑体系,方便商旅结算,并以此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金钱,如同血液,在杜丰构建的新体系内加速流动,滋养着这片土地。

军事:砺锋新刃与纸鸢远翔

雷万春殉国后重建的“砺锋营”,在吸收了血战的教训和杜丰更系统的军事思想后,面貌焕然一新。杜丰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支精锐突击队,而是作为未来新军的种子和军官摇篮。

他将现代军事训练的许多理念融入其中:强调文化学习,要求队正以上军官必须识字、懂图、会算;推行严格的军衔和晋升制度,打破出身限制,唯才是举;建立完善的后勤和医疗保障体系;甚至开始小范围演练步、骑、弩协同作战的阵法。

张顺统领的“纸鸢”队,则将触角伸得更远。他们不仅监控着史思明和朝廷的动向,更开始尝试向河西、陇右乃至西域渗透,搜集关于吐蕃、回纥等外族的情报。张顺本人,在经历数次生死考验后,愈发沉稳干练,已能独立策划和执行复杂的侦察与渗透任务,成为杜丰手中一柄无形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