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63章 砥柱倾力,血火交织

第63章 砥柱倾力,血火交织(1 / 2)

杜丰以一纸檄文搅动天下风云,将自身置于风口浪尖的同时,也为他争取到了极其宝贵,却也极其短暂的喘息之机。然而,这机遇的窗口稍纵即逝,三条战线上的敌人,绝不会因舆论的喧嚣而停下他们进攻的脚步。他必须在这短暂的间隙中,倾尽蜀中这块“砥柱”之地的所有潜力,将力量精准地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蜀中:铁腕固本,以战促和。

崔圆被杜丰那石破天惊的檄文和随之而来的天下大势彻底震慑。他发现自己若再行掣肘,不仅无法撼动杜丰分毫,反而可能被席卷而来的讨逆浪潮一并吞没。在幕僚的极力劝说下,他不得不暂时收起爪牙,主动示好,不仅迅速批复了“兴业社”被扣押的物资和人力,更象征性地拨付了一笔钱粮,表示对“支援北伐、声讨国贼”的“支持”。

杜丰对崔圆的“幡然醒悟”心知肚明,这只是形势所迫的权宜之计。但他乐见其成,顺势接纳了这批资源,却并未放松警惕。他趁此机会,以雷霆手段,将那几个跳出来指控他的世家,凭借苏瑾早已搜集齐全的证据,连同他们与崔圆麾下某些官员往来的部分线索,一并捅了出去。在“讨逆”这面政治正确的大旗下,崔圆只能断臂求生,默许了对这些人的查处。

一时间,蜀中官场为之肃然。所有人都看清了,这位年轻的杜参军,不仅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更能在官场中翻云覆雨,手段老辣,恩威并施。反对的声音被强行压了下去,杜丰对蜀中的掌控力,在外部压力的反向作用下,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公子,内部暂安,但北边和东边……” 苏瑾提醒道,眉宇间的忧色并未减少。

北方:孤注一掷,血援太原。

北方的噩耗终究还是传来了。史思明在利用檄文稳定内部、打消与永王合作的念头后,意识到必须尽快拿下太原,以免灵武朝廷在解决永王后腾出手来。他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甚至驱赶大量俘虏和百姓为前驱,发动了开战以来最疯狂、最不计代价的总攻!

太原城,真正到了最后关头。李光弼的血书再次送到杜丰手中,字迹比上一次更加潦草,甚至带着一丝绝望的平静:“城破在即,光弼唯死而已。参军厚恩,来世再报。望善自珍重,延续唐祚。”

杜丰看着这封信,久久无言。他知道,常规的、零星的支援,对于现在的太原而言,已经毫无意义。

“雷万春!” 杜丰的声音在转运大营中响起,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末将在!” 雷万春踏步而出,甲胄铿锵。

“我命你,即刻点齐‘砺锋营’第一、第二都,全员披双甲,配双弩,携所有库存特制箭矢及猛火油!以‘北上押运’为名,星夜兼程,驰援太原!” 杜丰的目光如同燃烧的火焰,“你们的任务,不是解围,而是……凿穿敌阵,杀进太原城!与李光弼大夫汇合!告诉他,杜丰与蜀中军民,与他同在!”

这是自杀式的命令!以区区数百人,冲击数万叛军的主阵地,杀进被重重围困的孤城!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

雷万春却没有任何犹豫,虎目圆睁,抱拳怒吼:“末将领命!必不辱命!‘砺锋营’上下,愿为大唐,流尽最后一滴血!”

没有壮行的酒,没有送别的泪。在夜幕的掩护下,一支沉默而肃杀的小型军队,如同离弦之箭,带着蜀中最后的精华和杜丰孤注一掷的希望,义无反顾地奔向北方的血火地狱。

江南:驱虎吞狼,匕现图穷。

就在雷万春北上的同时,江南的杀局也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

凌素雪成功地利用檄文和悬赏,将永王使者团逼入了绝境。在距离汴州不到百里的一个名为“黑石渡”的险要处,使者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围攻。不仅有闻赏而来的江湖亡命徒,更有一些得知檄文内容后、激于义愤的地方豪强和潜藏的唐军散兵游勇!

“江淮第一剑”莫问踪纵然剑术通神,此刻也独木难支。他护着使者(永王的心腹谋士)左冲右突,剑下亡魂无数,但己方随从也已死伤殆尽。那谋士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蜷缩在莫问踪身后,瑟瑟发抖。

混战之中,张顺如同鬼魅般出现在战团边缘,他并未加入乱战,而是冷静地端起一架经过特殊改造、射程和精度都远超寻常的强弩,弩箭的箭簇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寒光——那是凌素雪从“鬼手”刘三处得到的,见血封喉的剧毒!

他在等待,等待那个必杀的机会。

莫问踪一剑荡开数名敌人的兵刃,身形微侧,露出了被他护在身后的谋士那惊惶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