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下那场惨烈而辉煌的防御胜利,其影响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当官方驿报与各种民间渠道的消息几乎同时抵达灵武朝廷、各地节度使府以及像成都这样的重镇时,整个大唐为之震动,随之而来的,是杜丰这个名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遍了朝野上下。
灵武,肃宗行在。
郭子仪手持来自太原的详细战报,当看到守军最后关头依靠一批“特制军械”与“猛火火柜”力挽狂澜,并注明此乃“蜀中记室参军杜丰设法输送”时,这位见惯大风大浪的帝国柱石,也不禁动容。他遥望南方,目光深邃。
“杜甫有子如此,国之幸甚!” 他对身旁的将领慨叹,“此子不仅洞察先机,预警安禄山,更能于万里之外,投送关键之物,解太原倒悬之危!其志其能,远超其龄!传令,以陛下之名,拟旨嘉奖杜丰,擢升其官阶,仍令其协理蜀中,支援北伐!”
这道嘉奖的旨意,不仅是对杜丰功劳的肯定,更是灵武朝廷对蜀中力量的一次正式拉拢和背书。杜丰的名字,第一次以正面、功臣的形象,进入了帝国最高权力中心的视野。
成都,暗流转向。
太原大捷的消息,彻底粉碎了崔圆与“行在”李侍郎等人试图压制杜丰的企图。形势比人强,在如此煌煌战功面前,任何诋毁与掣肘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引火烧身。
崔圆不得不亲自出面,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扬太原胜利,将部分功劳“自然而然”地归于自己“调度有力、支援及时”(尽管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则不得不进一步放权,默许杜丰以“协理北伐及地方事宜”的名义,更大范围地调动蜀中资源。那几位之前跳出来指控杜丰的世家,更是偃旗息鼓,甚至派人携厚礼至杜丰府上“赔罪”,姿态放得极低。
杜丰的声望在蜀中一时无两。“杜参军”三个字,在民间代表着能带来粮食与工作的“活菩萨”,在士林代表着力挽狂澜的“少年英杰”,在军中(至少在他影响的范围内)则代表着能带来胜利与希望的统帅。原本许多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官员和士绅,开始主动向杜丰靠拢。
杜丰小院,根基深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盛名与权势,杜丰却异常冷静。他深知,名声如浮云,权力似流水,唯有实实在在的力量,才是立身之本。
“公子,如今形势大好,我们正可借此良机,进一步整合蜀中力量!” 苏瑾难掩兴奋,进言道。
杜丰却摇了摇头,目光清醒:“先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我们看似风光,实则立于风口浪尖。崔圆等人暂时蛰伏,绝非心服口服,只是在等待下一次机会。灵武朝廷的嘉奖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了各方势力的棋盘,未来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更多关注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