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丰那份“恳请”支援太原的公函,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成都的官场激起了千层浪。崔圆被架在火上烤,进退维谷。支持,意味着要拿出真金白银和物资,还可能卷入北方的浑水,削弱自身;不支持,则大义有亏,民心尽失,更可能被杜丰和“行在”抓住把柄,后患无穷。
就在崔圆与幕僚们连夜商讨、争吵不休之际,杜丰却并未等待他的答复,而是与苏瑾、柳明澜开始了另一项更加大胆、也更着眼于根本的行动。
“公子,如今成都城内,因北方战乱,流民日益增多,城外更是哀鸿遍野。这些流民无处安置,无食果腹,极易滋生事端,亦是被崔圆等人用来攻击我们‘治理无方’的口实。” 苏瑾指着地图上成都周边几个流民聚集的区域,眉头紧锁。
柳明澜也补充道:“而且,收购军资导致物价有所波动,虽在可控范围,但若流民问题爆发,恐引发连锁反应。”
杜丰目光沉静,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缓缓道:“流民,是隐患,但亦是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使用。”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我们不仅要‘安抚’流民,更要‘使用’流民。”
“公子的意思是?” 苏瑾若有所悟。
“以工代赈!” 杜丰斩钉截铁地吐出四个字。
他走到桌案前,铺开一张蜀中水系图:“蜀中水网密布,成都平原更是天府之国,然水利年久失修,沟渠淤塞之处甚多。每逢雨季,常有涝灾;稍遇干旱,则灌溉不足。我们便以修缮水利、疏浚河道为名,招募流民青壮,给予口粮、工钱,使其自食其力!”
他手指点向几处关键位置:“重点修缮都江堰至成都的输水干渠,疏浚郫江、流江部分河段。此举一可解流民饥荒,稳定地方;二可改善农耕,惠及长远,赢得士绅百姓支持;三可借此工程,将我们的人手、物资,合理合法地散布于成都周边要冲之地,无形中加强对成都外围的控制和监视!此乃一举多得!”
苏瑾听得眼中异彩连连,抚掌赞叹:“妙!妙极!以修缮水利之名,行安民、强基、控扼要冲之实!此策大善!只是……如此大规模工程,钱粮耗费巨大,仅凭我们……”
柳明澜此刻接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自信:“钱粮之事,我来想办法。柳家可先垫付部分,同时,我们可以‘助饷北伐、造福乡梓’为名,号召蜀中商贾捐输。杜郎此策利在千秋,想必不乏有远见者响应。再者,工程所需石料、竹木,亦可就近取材,招募流民中的工匠,可降低成本。”
杜丰点头:“明澜所言甚是。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部分缴获自‘黑山魈’以及日后可能剿匪所得的‘赃款’,投入此项工程。取之于‘匪’,用之于民,名正言顺。”
计议已定,杜丰雷厉风行。他不再等待崔圆的官方批复,直接以“记室参军协理地方事宜”的名义(这职权本就模糊,可大可小),联合柳家以及几位早已被苏瑾暗中说服、倾向于支持北伐的本地官员和士绅,率先在成都城外的流民聚集点,竖起了“招募河工,以工代赈”的旗帜。
消息传出,饥寒交迫的流民顿时看到了生的希望,蜂拥而至。杜丰早有准备,由“砺锋营”中抽调部分识文断字、为人机敏的队员,联合柳家管事,负责登记造册,编练队伍,发放工具和首批口粮。雷万春则派出小队,维持秩序,防止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