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两个,一个给我娘,一个我自己用。” 一个年轻小伙子说道,他刚从作坊下班,手里还拿着工具,“我娘总说洗东西的盆油腻,这个正好给她换一个。”
王木匠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收钱一边递盆,脸上的笑容像盛开的花。他的妻子也从后堂出来帮忙,她手里拿着一卷红绳,给每个木盆都系上一个小小的蝴蝶结,看着一个个木盆被买走,笑得合不拢嘴。“当家的,你这脑子可真灵光!” 妻子一边系红绳一边笑着说,眼里满是崇拜。
王木匠擦了擦额头的汗,用袖子一抹,把木屑也擦了下来,脸上顿时多了几道灰痕,他却毫不在意,得意地说:“这叫借力打力!人家皂坊生意好,咱跟着沾光,这才是做生意的门道。你看这木盆,成本没多多少,就多卖两文钱,百姓还乐意买,这就是双赢!”
短短一天,这批新木盆就卖出去了大半,足足有五十多个。王木匠盘点了一下,生意比往常好一倍还多,连带着店里的普通木盆也多卖了不少。他高兴地给妻子放了半天假,让她去布店扯块新布做件衣裳,自己则哼着小曲收拾摊子,心里盘算着明天再多做些木盆,还要刻上不同的花纹,说不定能卖得更好。
不光是王记木盆铺,挑水的赵老汉也从中看到了商机。赵老汉六十多岁,背有点驼,像座弯弯的小桥,却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走路也稳健。他每天天不亮就去西市口的那口老井挑水,给西市的商铺和住户送水,已经干了十几年了,谁家住在哪,门口有几级台阶,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些天,他看到很多百姓买了香皂后,都要到井边打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尤其是一些老人和妇女,走得气喘吁吁,水桶晃来晃去,水洒了一路,到家就只剩下半桶了,很是吃力。赵老汉看在眼里,心里琢磨着,自己反正每天都要挑水,不如给这些买香皂的百姓提供点方便,自己也能多赚几个钱。
于是,他在皂坊门口不远处立了块小木板,木板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还算平整,他请隔壁的秀才帮忙写了几个字:“皂坊专线,送水上门,一文钱一桶。” 字写得工工整整,很是醒目。
他还特意在木板旁放了个干净的木桶,木桶是新做的,用桐油浸过,一点也不漏水,里面装着刚打的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桶底的木纹。“保证是刚打的井水,干净!” 赵老汉逢人就说,脸上堆满了慈祥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买了皂的乡亲们,不用自己费力挑水了,我给你们送到家,还热乎乎的呢!这井水是活水,洗皂最干净,去污快!”
有个老奶奶刚买了一块香皂,她头发花白,拄着一根竹拐杖,正愁怎么把水弄回家。看到赵老汉的木板,眼睛一亮,像是看到了救星,高兴地说:“赵大哥,给我送一桶到家,谢谢你啊!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拎不动。”
“哎,好嘞!” 赵老汉麻利地把水桶装满,水装得满满的,几乎要溢出来,他却稳稳地挑在肩上,跟着老奶奶身后,脚步稳健。送到家后,他还帮老奶奶把水倒进缸里,倒完水又用抹布把缸沿擦干净,临走时又叮嘱道:“老人家,这水洗皂最好,去污快。您用的时候先用热水泡一泡皂,搓出来的泡沫更多,洗得更干净。”
老奶奶感动得不行,非要塞给赵老汉两个刚蒸好的馒头,赵老汉推辞不过,收下了,心里暖烘烘的。
渐渐地,找赵老汉送水的人越来越多。他不仅送水,看到有些年纪大的顾客不会用香皂,还会拿起块粗布,帮他们搓皂示范:“您看,就这样轻轻一搓,泡沫就出来了,比皂角省力多了。洗完后用清水冲干净,身上又香又干净,睡觉都舒坦。” 他的动作熟练,像是皂坊的伙计一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皂坊的 “编外伙计”。
赵老汉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了不少,每天能多赚几十文钱,足够他给孙子买些糖果和小玩意儿了。他的孙子才五岁,最喜欢跟着他去挑水,每次赵老汉把赚来的钱分给孙子几个铜板,小家伙就笑得合不拢嘴。赵老汉常说:“沾了李大人的光,咱这挑水的也能多挣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这香皂真是个好东西,不仅干净,还能给咱带来福气。”
木盆铺和送水生意的红火,只是西市因皂坊而热闹起来的缩影。旁边的布店老板是个心思活络的年轻人,他看到大家买了香皂后都用普通的布包着,既不好看也不卫生,便连夜赶制了一批专门装香皂的小布袋。布袋用细棉布做的,颜色各异,有粉色的、蓝色的、绿色的,上面还绣着简单的花朵图案,小巧玲珑,正好能装下一两块香皂,一个只卖三文钱,很受年轻姑娘的喜欢。
针线铺的老板娘则更有创意,她绣了些带有花香图案的荷包,有茉莉花的、玫瑰花的、薰衣草的,荷包里面放着一小块香皂,既能当香料,又能随时拿出来洗手,成了送礼的佳品。很多人买了送给亲朋好友,都说这礼物既实用又别致。
整条街都因为这小小的香皂,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烟火气和欢声笑语。商铺的老板们见面打招呼,不再是问 “今天生意怎么样”,而是问 “今天卖了多少跟香皂有关的东西”,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这冬日的寒风都变得温暖起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