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铁匠的转型(2 / 2)

小赵也红了眼眶,他跑到铺外牵来家里的老黄牛,父子俩七手八脚地把新犁套上。赵铁匠扶着犁把,吆喝一声,老黄牛慢悠悠地迈开步子,新犁入土时几乎没费力,犁沟又深又直,比用旧犁时省了一半力气。他在铺子后的空地上犁了个来回,直起腰时发现手心竟没磨出茧子,要知道以前用旧犁,耕半亩地就得换三次手。

“这新犁…… 神了!” 赵铁匠看着身后整齐的犁沟,声音都在发颤。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洛阳城。不到半日,铁铺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农户们踮着脚往里张望,七嘴八舌地打听新犁的价钱。赵铁匠核了笔账:按教程锻造,每具新犁能省三成铁料,加上司农寺的补贴,成本比皇家冶铁监的低了足足一成。

“咱就卖一百二十文!” 赵铁匠拍着胸脯宣布,比皇家冶铁监的定价便宜了十五文。话音刚落,人群里就爆发出一阵欢呼,当即就有八户人家交了定金。

“赵老哥,你这新犁真能耐!” 买了第一具新犁的张老汉第二天就拉着犁来道谢,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昨天我家二小子用新犁耕了三亩地,回来还说胳膊不酸呢!”

赵铁匠笑得合不拢嘴。他夜里算过,打旧犁时,一个月顶多能成五具,挣的钱刚够一家老小糊口;现在改打新犁,三天就能成四具,三个月下来竟攒了二十贯,比去年全年的收入还多。铺子里的铁砧换了新的,风箱也添了两个,连学徒都招了三个,以前冷清的铁铺如今整天 “叮叮当当”,热闹得像过年。

像赵记铁铺这样的变化,正在大唐的各个角落上演。汴州的 “王铁头” 以前专打菜刀,现在半个铺子都用来锻新犁;益州的 “李记铁坊” 把后院的猪圈改成了锻造房,雇了十个帮工还忙不过来;就连偏远的幽州,也有铁匠照着教程琢磨出新犁的打法,托人快马加鞭送到司农寺请人检验。

司农寺里,李杰看着各地送来的新犁样品,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这些地方铁铺的新犁虽然不如皇家冶铁监的精致,却胜在结实耐用,更符合当地农户的使用习惯。他让人取来十枚黄铜印章,上面刻着 “司农寺认证” 五个篆字,专门派了二十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组成五个抽检小组,奔赴各地。

“检验时按这三条标准,” 李杰拿着卡尺给工匠们演示,“犁铧厚度不得少于三分,曲辕承重必须过三百斤,铆钉拉力得达五十斤。合格的就打上认证章,凭章领补贴。”

抽检小组到洛阳时,赵铁匠紧张得手心冒汗。老工匠用特制的钩子钩住新犁的犁梢,让两个壮汉往上吊,直到挂上三百斤的石头,曲辕只是微微弯曲,松开后立刻恢复原状。用凿子敲打铆钉时,木头都裂开了,铆钉还牢牢咬在里面。

“合格!” 老工匠拿出黄铜印,在犁身侧面 “啪” 地盖了个红印,“赵师傅这手艺,比长安的老工匠都不差!”

赵铁匠捧着带印的新犁,在铺子里摆了个高台供人参观。有了 “司农寺认证” 的红印,他的新犁不仅在洛阳供不应求,连周边的郑州、许州都有人来订货,光是定金就收了满满一匣子。

“以前打旧犁,能混就混,” 赵铁匠给新收的学徒们上课,手里举着带印的新犁,“现在不一样了!这红印就是脸面,就是饭碗,得把每锤都打在心上!”

秋分时,司农寺统计各地新犁产量,地方冶铁坊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皇家冶铁监。看着报表上不断攀升的数字,李杰知道,贞观犁的推广已经真正扎根到了大唐的土壤里。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