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特制的工具(2 / 2)

“来,咱们试试这新家伙的能耐。” 李杰撸起袖子,亲自拿起一块烧得通红的曲辕铁料。铁料在暮色中泛着橘红色的光,像一块正在融化的玛瑙,散发出的热浪让周围的空气都微微扭曲。他将铁料稳稳地放在弧形砧上,凸起的部分恰好托住曲辕的弯角位置,严丝合缝,仿佛天生就该如此。

老张递过一把小锤,李杰接过锤子,手腕轻转,铁锤带着恰到好处的力道落在铁料上。“当” 的一声轻响,火星像金色的雨丝般溅起,铁料在弧形砧的引导下,顺着预设的弧度微微变形。他连续敲打了十几锤,每一次落点都精准无比,原本生硬的铁料渐渐变得柔韧,弯角处的线条越来越流畅,宛如自然形成。

“差不多了,量量看。” 李杰放下锤子,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赵大虎连忙拿起弧度尺,小心翼翼地卡在曲辕的弯角处。枣木尺子与滚烫的铁料接触,发出轻微的 “滋滋” 声,冒出一缕细烟。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尺子上的刻度 —— 曲辕的弯角不偏不倚,正好卡在 135 度的朱砂刻线里。

“成了!正好 135 度!” 赵大虎兴奋地喊起来,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大人,您这法子太神了,比咱们凭感觉锻打准多了!”

工匠们也炸开了锅,纷纷围上来细看。那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伸手摸了摸曲辕的弯角,又用手指蹭了蹭弧度尺上的刻度,喃喃道:“活了六十多年,从没见过这么规矩的弯角,分毫不差,真是神了……” 王木匠更是得意地挺了挺腰板,仿佛这精准的弧度是他亲手刻出来的一般。

李杰擦了擦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不是我神,是工具的力量。咱们打铁的,不光要有力气,更要懂门道。有了趁手的工具,再加上精准的法子,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东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案台上的弧形砧和弧度尺,“这两样工具,只是个开始。往后咱们还要做更多新家伙,比如测量厚度的卡尺,校准平直度的靠尺…… 让每一件农具都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老张看着那具初具雏形的曲辕,又看了看堆在一旁的优质镔铁,突然明白了李杰的用意。他之前总觉得用这么好的料太浪费,此刻却懂了 —— 只有最好的铁料配上最精的工具,才能造出划时代的好犁。他走上前,郑重地对李杰作了个揖:“大人,老张服了。您这不是在打铁,是在做一件改天换地的大事啊。”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透过工坊的窗户,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很长。熔炉里的火苗依旧旺盛,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也映照着那些闪闪发光的铁料和崭新的工具。李杰望着眼前这一切,心里清楚,打造标准贞观犁的路才刚刚走完一半,但有了这些精选的铁料和特制的工具,剩下的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顺。

远处的西市方向,王记铁铺的幌子在暮色中摇曳。王铁匠正算着今天的账目,听到隔壁工坊传来的欢呼,不屑地撇了撇嘴:“一群蠢货,折腾些没用的玩意儿,看你们能得意到几时。” 他哪里知道,就在几里之外的农具改良坊里,一场即将颠覆整个大唐农具格局的变革,正在熊熊燃烧的熔炉中悄然孕育。

东宫的书房里,李承乾收到了密探的回报,得知李杰正在改良坊里折腾新工具,不由得冷笑一声:“故弄玄虚。不过是些打铁的家什,还能翻出天来?” 他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递给身边的太监,“让王铁匠再添把火,就说…… 改良坊的铁料是偷工减料来的,看看他李杰还怎么装模作样。”

太监接过纸条,躬身退下。李承乾走到窗边,望着农具改良坊的方向,眼神阴鸷。他总觉得李杰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看似不起眼,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冒出新芽。他必须在这颗种子长成大树之前,将它彻底碾碎。

而此时的改良坊里,工匠们已经开始准备晚班的锻造。炉膛里的火被添得更旺,“呼嗒呼嗒” 的风箱声与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力量的夜曲。李杰站在熔炉前,看着跳跃的火苗在镔铁上投下晃动的光影,仿佛看到了不久之后,无数贞观犁在田地里耕耘的景象。

他知道,前路必然还有更多阻碍,李承乾的算计,王铁匠的使绊子,甚至还有世人对新事物的质疑…… 但他不怕。只要手中有锤,炉中有火,心中有信念,就没有打不响的铁,没有造不成的犁。

夜色渐浓,长安城渐渐沉寂下来,只有农具改良坊的熔炉依旧亮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在黑暗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