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再战的决心(2 / 2)

而此时的王记铁铺里,王铁匠正坐在柜台后,面前摆着一碟花生米,花生米被炒得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旁边还有一壶劣质的烧酒,酒液浑浊,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他一边咂着酒,一边眯着眼听着外面传来的嘲笑李杰的声音,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像一朵绽放的菊花。“一群蠢货,被我耍得团团转,还真以为那新犁不行。” 他拿起酒杯,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流到胡子上,形成一个个晶莹的酒珠,他却毫不在意地用袖子一抹。

“等过些日子,那些农户还得来求着我做直辕犁,到时候啊,价钱就得我说了算。” 王铁匠晃了晃脑袋,又夹起一颗花生米扔进嘴里,“那姓李的小子,毛都没长齐,还想跟我抢生意?嫩了点!” 他想起李杰之前推广胡椒时的风光,心里就一阵不痛快,如今能让对方吃瘪,他觉得比喝了蜜还甜。

旁边的大师兄也凑趣道:“师傅说得是,那李杰哪懂什么打铁的门道,也就是运气好,碰上了胡椒那新鲜玩意儿。这铁器活儿,还得看咱们这些老把式。” 他说着,给王铁匠的酒杯里又添满了酒,眼里满是谄媚的笑意。

师徒俩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得意,笑声在空荡荡的铁铺里回荡,却不知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东宫的书房里,灯火通明,像一颗镶嵌在夜色中的明珠。李承乾正站在窗前,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玉佩是用上好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温润通透,上面刻着 “天下太平” 四个字。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殿下,外面的流言已经传开了,现在整个长安都在嘲笑李杰,说他是个只会浪费钱粮的废物。” 于志宁躬身站在一旁,声音里带着几分得意,“依老臣看,再过几日,等这流言传到陛下耳朵里,陛下定然会对李杰失望,到时候……”

“还不够。” 李承乾打断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阴狠,“光是流言还不足以扳倒他,父皇最看重的是实绩。当初他种出胡椒,父皇就对他另眼相看,如今若是不能彻底证明这新犁是个废物,万一他日后做出点成绩来,岂不是又让他得了势?”

于志宁愣了一下,随即点头道:“殿下说得是,是老臣考虑不周。那依殿下之见,该如何是好?”

李承乾走到案台前,拿起一份奏折,上面是关于各地农事的汇报。他手指在奏折上轻轻敲击着,沉吟道:“派人盯着农具改良坊,看看他接下来要做什么。若是他还想重做新犁,就想办法再给他添点堵,让他做不成。实在不行,就……”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

于志宁心中一惊,连忙劝道:“殿下,不可!李杰毕竟是陛下看重的人,若是动了他,万一被陛下察觉,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承乾冷哼一声,把奏折扔在案台上:“本王自有分寸,不会留下把柄。但这李杰,绝不能让他有翻身的机会!”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农具改良坊的方向,那里隐约有灯火闪烁,“传我的话,让西市的那些商户都盯着点,若是有谁敢帮李杰采买铁料、木炭,就是跟本王作对,让他们掂量着办!”

“是,老臣这就去安排。” 于志宁不敢再多言,躬身退了出去。

书房里只剩下李承乾一人,他望着窗外的夜色,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笑容。他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李杰就像一根扎在他心头的刺,不除不快。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拔掉这根刺,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此时的农具改良坊里,依旧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工匠们借着灯火,继续忙碌着,炉膛里的火苗依旧旺盛,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李杰正在指导工匠们制作犁铧,他拿着图纸,耐心地讲解着:“犁铧的角度要精准,这样才能入土顺畅,减少阻力。还有这刃口,要打磨得锋利些,但也不能太脆,得有韧性。”

老张拿着锤子,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铧,每一次敲打都恰到好处,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滴在火红的铁料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瞬间蒸发。“大人放心,保证做得妥妥当当!”

赵大虎在一旁帮着递工具,时不时地往窗外望一眼,虽然外面依旧有嘲笑的声音传来,但他心里却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在李杰的带领下,他们一定能做出最好的贞观犁,让所有质疑的人都闭嘴。

夜色越来越深,长安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农具改良坊里还传来阵阵锻打的声音,像一首不屈的战歌,在夜空中回荡。李杰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坎坷,有李承乾的阻挠,有王铁匠的使坏,还有各种未知的困难,但他绝不会退缩。

他拿起那块水晶镜片,借着灯火,再次看向那块即将完工的犁铧,镜片下,犁铧的纹理清晰可见,细密而均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具犁,更是他在这个时代立足的希望,是改变大唐农业的关键。

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庞,也映照着他眼中的光芒。他握紧拳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贞观犁横空出世,用事实证明自己,让那些嘲笑、质疑、阻挠,都成为过眼云烟。

朝堂与工坊的暗战,愈演愈烈,一场围绕着贞观犁的较量,正在这寂静的夜色中,悄然升级。谁也不知道,这场较量最终会走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在大唐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