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换战马” 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七天之内就传遍了西域诸国。龟兹国王正在宴请大臣,听闻此事,当即把酒杯往案上一放:“备上最好的玉石和地毯,派使者去长安!一定要换回胡椒!” 于阗的贵族们则连夜凑钱,把库房里的美玉、丝绸都搬了出来,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商队。
一个月后,长安西市突然变得热闹非凡。高鼻深目的西域商人随处可见,他们穿着各色服饰,操着不同的语言,手里都拿着写有 “胡椒” 二字的纸条,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这种神奇的红香料。老李每天都要处理几十份求购帖,算盘打得噼啪响,手指都磨出了茧子。
“大人,龟兹使者说愿意用十车和田玉换五十斤胡椒,于阗商队带了三百匹驼毛地毯,说要换两百斤。” 老李捧着账本冲进来说道,额头上还挂着汗珠,“还有波斯商人,说要用乳香和没药来换,那可是稀罕物,据说能治百病。”
李杰正在绘制通商证的样式,闻言抬起头,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看来胡椒的名气已经传开了。告诉他们,胡椒可以换,但必须签订通商协议。” 他指着图纸上的图案,“凡持大唐‘通商证’的商队,沿途关卡不得征税,还能在驿站补给饮水和草料,但必须遵守大唐的律法,不得走私违禁品,不得拐卖人口。”
图纸上的通商证用的是淡黄色桑皮纸,长一尺二寸,宽六寸,顶端印着大唐的龙纹,中间是商队的名称、目的地和货物清单,最下方是司农寺和鸿胪寺的联合官印,角落处还印着一个只有芝麻大的胡椒图案 —— 这是借鉴了 “胡椒引” 的防伪设计,用特制的放大镜才能看清。
三日后,鸿胪寺的大厅里挤满了西域使者。李杰坐在主位上,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用红线标出了大唐与西域的商路。“诸位使者,” 李杰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大唐欢迎各国前来贸易,但必须遵守我们的规矩。” 他让吏员分发通商证样本,“这就是通商证,有了它,你们的商队沿途免税,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龟兹使者拿起样本,对着阳光仔细查看,见上面的龙纹清晰逼真,胡椒图案小巧精致,不由得赞叹:“大唐的工艺真是精湛!有了这凭证,我们的商队就能放心地来长安了。”
于阗使者则更关心税收:“李少卿,有了这通商证,真的能沿途免税?我们以前去长安,光是沿途的关卡税,就要交去三成利润。”
“千真万确。” 李杰指着协议上的条款,“陛下已下旨,凡持通商证的西域商队,从玉门关到长安,三十六个关卡一律免税,只需在西市缴纳三成的交易税即可。”
使者们纷纷点头,三成交易税比沿途的关卡税少多了,这笔账他们还是算得清的。
协议签订后,西域商队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长安。西市的香料行、玉器铺、绸缎庄都挤满了人,交易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像过年。负责管理西市的市令郑大人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光是上个月的交易税,就比往年同期多收了三成,库房都快堆不下了。
这天,郑大人提着个锦盒来到司农寺。锦盒打开,里面是块鸽蛋大的蓝宝石,在阳光下闪着幽蓝的光,像一汪深不见底的湖水。“李少卿,这是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郑大人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自从西域商队多了,西市的生意红火了十倍,下官这个市令也当得轻松多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李杰将锦盒推了回去,笑道:“郑大人客气了。繁荣西市是朝廷的旨意,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这宝石您还是收回去,若是真想感谢,就多照顾那些守法经营的西域商人,让他们在长安住得舒心,做得放心。” 他顿了顿,又道,“对了,西市的波斯邸店是不是不够用了?可以在南市再划一块地,专门给西域商人用。”
郑大人连忙点头:“少卿说得是,下官这就去办。”
送走郑大人,李杰刚要翻看西域商队的货物清单,老张就匆匆进来了:“大人,波斯商队到了,领队的哈桑求见,说带了稀世珍宝要献给您。”
“让他进来。” 李杰放下清单,心中有些好奇 —— 波斯商人向来精明,能被他们称为稀世珍宝的,会是什么东西?
哈桑走进来,穿着件条纹长袍,头戴缠头,见到李杰就躬身行礼:“尊敬的李少卿,我带来了波斯最珍贵的礼物,希望能与您达成合作。” 他拍了拍手,两个随从抬着个水晶箱进来,箱子里装着块乳白色的树脂,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这是乳香,从波斯南部的乳香树上采的,” 哈桑指着树脂介绍道,“点燃后香气能持续三天三夜,能安神醒脑,治疗失眠。我们波斯的国王每天都要用它。”
李杰点燃一小块乳香,香气果然醇厚悠长,与胡椒的辛辣形成鲜明对比。“确实是好东西。” 他点头道,“你想用它换胡椒?”
“是的。” 哈桑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我想用二十斤乳香换五十斤胡椒,另外,我还想和少卿达成长期合作 —— 我们波斯的船队能到达南洋,那里的国王对胡椒非常感兴趣,若是少卿愿意提供胡椒,我们可以帮大唐销往南洋,利润我们平分。”
李杰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想要的。南洋的胡椒市场潜力巨大,若能通过波斯船队打开销路,大唐的胡椒贸易就能更上一层楼。“这个提议很好。” 他握住哈桑的手,“但我们要签订详细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利润分配,还要规定每年的交易量。”
哈桑连连点头:“没问题,我这就让人准备协议。”
接下来的日子,西市变得更加繁华。西域商人带来的玉石、皮毛、香料堆满了货栈,大唐的丝绸、瓷器、胡椒则通过他们运往西域、波斯甚至更远的地方。据老李统计,光是上个月,通过胡椒贸易,司农寺就赚了五十万贯,足够支付西域驻军半年的军饷了。
这天傍晚,李杰站在司农寺的阁楼上,望着西市的万家灯火。街道上,西域商人们在酒肆里开怀畅饮,用生硬的汉语唱着家乡的歌谣;货栈前,搬运工们正忙着装卸货物,号子声此起彼伏。这热闹的景象,比长安的上元灯会还要繁盛。
“大人,您看那边。” 老李指着西市的方向,那里新盖了几十间邸店,挂着波斯、龟兹、于阗等国的旗帜,“再过些日子,怕是整个西市都不够用了。”
李杰笑了:“不够用就再扩,把西市旁边的空地都用上。总有一天,我们要让长安成为天下商人都想来的地方。”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遥远的西方,“不仅要用胡椒换他们的东西,还要把我们的贞观犁、我们的种植技术传出去,让他们也种上大唐的庄稼,用上大唐的农具。”
老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虽然不知道大人说的这些能不能实现,但他相信,只要是大人想做的事,就一定能做成。
夜色渐深,司农寺的灯火与西市的灯笼遥相呼应,像两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唐的夜空。西域商队的驼铃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跨越千山万水的贸易传奇。
而在东宫的书房里,李承乾正听着王德仁的汇报,脸色越来越阴沉。“殿下,李杰借着胡椒贸易,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得了陛下的夸奖,连西域诸国都对他赞不绝口。再这样下去,他的势力会越来越大,对我们很不利啊。” 王德仁忧心忡忡地说。
李承乾猛地一拍桌子,茶杯都被震倒了:“一个小小的司农寺少卿,竟然敢插手西域事务,真是越来越放肆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必须想办法破坏他的胡椒贸易,让他在陛
王德仁眼珠一转,低声道:“殿下,听说波斯商队要把胡椒运往南洋,他们必经之路是广州港。我们可以……” 他凑近李承乾耳边,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李承乾的脸上露出一丝阴狠的笑容:“好,就这么办!一定要让李杰的胡椒在广州港出点事,让他知道,东宫的威严不是他能挑衅的!”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地上的水渍上,反射出冰冷的光芒。一场针对胡椒贸易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但此时的李杰对此一无所知,他正对着地图,规划着下一步的贸易路线。河西走廊、西域诸国、波斯、南洋…… 一个个地名在他笔下连成线,构成了一幅庞大的贸易网络。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唐的胡椒就会沿着这些路线,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为大唐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荣耀。
司农寺的铜铃再次响起,清脆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像是在为大唐的繁荣喝彩,也像是在预示着未来的挑战。李杰握紧了手中的通商证,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知道,前路或许会有坎坷,但他绝不会退缩。因为他肩上扛着的,是大唐的未来,是无数百姓的希望。
随着西域商路的日益繁荣,长安的西市也进行了扩建。新的货栈、邸店拔地而起,街道拓宽了两倍,还专门设置了翻译馆,馆里的译员都是从鸿胪寺挑选的,精通波斯语、突厥语、梵语等十几种语言,专门为西域商人和大唐商户提供翻译服务。
这天,翻译馆里格外热闹。一个波斯商人正拿着通商证,对着译员比划着什么,嘴里说着生硬的汉语:“我…… 要换…… 胡椒…… 很多很多。” 译员耐心地翻译着,很快就帮他联系到了司农寺的官员,达成了交易。
“有了这翻译馆,做生意方便多了。” 一个长安本地的绸缎商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以前跟西域商人打交道,鸡同鸭讲,经常闹误会。现在好了,有译员帮忙,什么都能说清楚。”
西市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商业交易上,还带动了周边的产业。酒肆、客栈、车马行都生意兴隆,连街头卖胡饼的小贩,每天的收入都比以前翻了几番。
“李少卿,您看这西市的景象,真是前所未有的热闹啊。” 郑大人陪着李杰在西市巡查,脸上满是自豪,“光是这一个月,西市的税收就突破了百万贯,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