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声余韵在太和殿的梁间缠绕了三圈,才恋恋不舍地散去。李世民踏着金砖地面,龙靴敲击出沉稳的声响,每一步都像踩在朝官们紧绷的神经上。西侧的御书房朱门厚重,推开时发出 “吱呀” 的沉响,将殿外的喧嚣隔绝成另一个世界。
内侍连忙上前接过他肩头的龙袍罩衫,明黄色的绸缎上还沾着朝露凝成的细珠,在廊下晨光中闪烁。李世民换上常服,领口的盘扣系得一丝不苟,他走到紫檀木大案后坐下,案上堆积的奏折高得像座小山,最顶上那本西域贡品清单的边角已被翻得起了毛边。
“尉迟恭还在殿外?” 李世民的指尖划过案角的青铜镇纸,这枚刻着 “贞观永固” 的镇纸是去年泰山封禅时所得,边缘被他摩挲得光滑如玉。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在镇纸上投下细长的影子,随着日头缓缓移动。
“回陛下,尉迟将军捧着供词在阶下候了有一刻钟了。” 内侍低着头,眼角的余光瞥见陛下指尖在 “胡椒” 二字上停顿 —— 那是贡品清单上最惹眼的一项,旁边标注着 “每斤值绢三匹”。
“让他进来。” 李世民没有抬头,将清单推到一旁,露出圈,尤其是胡椒产地,红得像要滴出血来。自武德九年登基以来,西域诸国便以胡椒为筹码,每年索要的回赠比贡品本身贵重三倍,这笔账他记在心里快十年了。
尉迟恭的玄甲撞在门槛上,发出 “哐当” 一声闷响。他捧着黑檀木盒跪在冰凉的金砖上,甲片缝隙里还嵌着禁苑的湿泥 —— 今早去查访时不小心踩进了育苗盘旁的水沟。“臣尉迟恭,参见陛下。” 他的声音像洪钟,震得案上的烛火跳了跳。
“粪肥的事,有眉目了?”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木盒上,盒盖的铜锁擦得锃亮,映出他眼底的冷光。
尉迟恭打开木盒,三卷供词用红绳捆着,最上面那卷的封皮沾着块褐色污渍,是赵五招供时打翻的墨汁。“回陛下,赵五已经全招了。” 他双手将供词呈上,玄甲的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去年腊月廿三,东宫太监王德找到他,塞了五贯钱,让他往李大人发酵的粪肥里掺生粪。还特意嘱咐,要掺在最表层,让人一掀就能看见。”
李世民捏起供词,麻纸粗糙的质感磨得指腹发疼。赵五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条被踩住的蚯蚓,每一笔都透着恐惧:“小的不敢不从…… 王公公说这是东宫的意思…… 那生粪是他从马厩里铲的,还带着没消化的草料……” 墨迹在 “东宫” 二字上洇开一大片,显然是当时手抖得厉害。
“王德呢?” 李世民的声音冷得像殿角的冰盆,指节捏得供纸发皱,“他也招了?”
“王公公一口咬定是自己的主意。” 尉迟恭的头压得更低,甲片蹭着金砖发出 “沙沙” 声,“他说看不惯李大人一个罪臣受陛下器重,一时糊涂才出此下策…… 无论用什么法子审,都没提太子殿下半个字。” 他呈上第二卷供词,王德的字迹倒是工整,却透着股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硬气,通篇只认自己有罪,连打带罚都受了,就是不松口。
“糊涂?” 李世民猛地将供词拍在案上,镇纸被震得跳起来,滚到舆图上的长安位置,“一个东宫太监,敢动禁苑的试验田? 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 他霍然起身,常服的下摆扫过案角,一叠奏折 “哗啦” 散落在地,露出
尉迟恭跪在地上,能看见陛下靴底的云纹 —— 那是长孙皇后亲手绣的,如今皇后仙逝三年,这双靴子陛下还常穿着。“臣遵旨! 这就加派人手,查王德去年腊月的行踪,查他跟东宫侍卫的往来,查那五贯钱的钱串子上有没有东宫的印记!” 他知道陛下动了真怒,太子插手禁苑事务,已触及帝王的底线,尤其是在胡椒这种可能动摇国本的事上。
李世民的怒气稍歇,重新坐下时,指尖在 “生粪” 二字上反复摩挲。他想起李承乾五岁时在马厩里追小马驹的样子,那时孩子的笑声比银铃还脆,手里攥着刚拔的青草,眼睛亮得像渭水的星星。什么时候开始,那双眼睛里有了阴鸷? 用生粪破坏粪肥,既阴毒又拙劣,倒像只急了眼的困兽。
“李杰那边……” 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缓和了些,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新叶刚抽芽,嫩得能掐出水,“他的胡椒苗,真能三个月结果?”
尉迟恭脸上露出难得的笑意,玄甲的冷硬似乎都柔和了几分:“陛下,臣昨儿个刚去看过。那苗长得精神极了,新叶比前儿宽了半指,茎秆捏着硬邦邦的,透着股劲儿。” 他学着李杰的样子,用手比划着叶片的形状,“那纱帐棚确实是为了保温,里面挂着个铜玩意儿,李大人叫‘湿度计’,说是能测空气干湿,比老农用手摸准十倍。”
“湿度计?” 李世民挑眉,这名字新鲜得很。他见过日晷、漏刻,却从没听过能测 “湿” 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