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一山二虎
益州初定,成都府内一片欢腾。刘备虽心中对姜小伍的“奇谋”颇有微词,但天府之国已然在手,将士归心,百姓安乐,这份巨大的功绩让他无法不重用这个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姜小伍之名,一夜之间传遍西川,被誉为“定川第一谋”。
然而,这份喜悦与荣耀,却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了千里之外荆州卧龙岗的诸葛亮心中。
他坐在案前,手中捻着羽扇,目光却久久停留在从成都传来的军报上。军报上将庞统的功劳写得神乎其神,尤其是那个叫姜小伍的年轻人,更是被描绘得算无遗策,智计近乎妖道。
“士元(庞统的字)立此大功,固我所愿,”诸葛亮喃喃自语,“但这姜小伍是何许人也?竟能让主公行此险计而成功。我坐镇荆州,为他看家护院,他却在益州大放异彩。长此以往,世人只知西川有凤雏与姜小伍,岂知我卧龙尚在荆州?”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与好胜心涌上心头。他不仅是刘备的首席谋臣,更是自视甚高的天下奇才。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光芒被掩盖,更想与那个神秘的姜小伍一较高下。
“主公身边,有士元与姜小伍,足矣。然荆州乃我军根本,关云长性高气傲,非良辅不能制衡。士元谋略奇诡,正可与其互补。而我,当入益州,为主公梳理内政,将这天府之国打造成真正的霸业之基。我与荆州,与益州,互为掎角,方为万全之策!”
一个既能彰显自己才能,又能“合理”调走庞统,与姜小伍暗中较劲的计划,在诸葛亮心中迅速成型。
他当即提笔,写下一封长信。信中,他先是盛赞庞统取川之功,言语间满是兄弟情谊。随后,话锋一转,言及荆州之重,关羽之勇,但勇则易骄,需有沉稳如山、谋略如海的军师辅佐,方能万无一失。他自请入川,为刘备处理繁杂的内政,让庞统能安心前往荆州,与黄忠老将军一同,为关羽保驾护航。此计名为“龙凤换位”,实则是要将益州的舞台中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信使快马加鞭,送抵成都。
刘备看罢来信,面露难色。他深知诸葛亮与庞统虽并称“卧龙凤雏”,但彼此之间,终究存着一丝较量之心。调走庞统,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庞统却主动请见,他看完信后,哈哈大笑起来。
刘备奇道:“士元为何发笑?孔明欲调你往荆州,我正为此烦恼。”
庞统收起笑容,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自嘲:“主公,军师(指诸葛亮)不是要调我走,他是要来益州,与……与姜小伍先生一较高下啊。我庞统取川,本就抢了先机,如今又多出一个姜小伍,军师在荆州,如何能坐得住?他这是嫉妒了。”
刘备一怔:“孔明不是此等小气之人。”
“主公误会了,”庞统摇头道,“非是小气,而是英雄相惜,更是棋逢对手的渴望。军师欲来益州大展拳脚,我便让给他便是。荆州重地,云长勇冠三军,正需人约束。我此去,既能成全军师,又能为荆州安上一把锁,何乐而不为?况且……”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姜小伍,“我也想与这位小伍先生,好好聊聊。”
刘备见庞统如此豁达,心中稍安,只得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