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龙颜大悦,但随即又起了疑心。太医院的那些庸医治了半个月毫无起色,怎么儿子自己“静养”了半个月,反而脱胎换骨了?他不动声色地留下,与朱标彻夜长谈。
这一夜,朱标不再仅仅是那个仁厚的太子。他跟朱元璋聊起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建议改革军队的训练方法,减少士兵的非战斗减员;他谈起了“藏富于民”,认为朝廷的税收应有一定限度,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甚至画出了简易的水利工程图纸,讲解如何利用水力灌溉农田,提高粮食产量。
朱元璋越听越心惊,越听越兴奋。这些观点,有的他隐约想过,有的却闻所未闻,但每一个都切中要害,直指大明朝的根基。眼前的儿子,仿佛一夜之间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变得深不可测。
“标儿,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朱元璋紧紧盯着儿子的眼睛。
“儿臣只是病中偶得,胡思乱想罢了。”朱标谦虚地回答。
朱元璋哈哈大笑,拍着朱标的肩膀:“好!好一个胡思乱想!我大明有你这样的太子,何愁不兴!”
从那天起,朱元璋对朱标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把朱标当成一个需要保护的继承人,而是开始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商讨国事的“伙伴”。他时常在深夜独自一人来到东宫,与朱标一边下棋,一边谈论朝政。朱标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解,总能给朱元璋带来新的启发。
朱元璋甚至开始称呼朱标的字,而朱标在一次酒后壮胆,也斗胆叫了朱元璋一声“老朱”。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开怀大笑,眼中满是欣慰。他们之间,渐渐多了一层“忘年交”的情谊。
朱标的身体在“现代疗法”的调理下彻底康复。他开始走出东宫,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他宽厚仁慈,但处事果断,迅速在朝中树立了威信。他设立“惠民药局”,用自己改良的药方免费为穷人治病;他改革科举,增加了实际政务的考核;他甚至说服朱元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刑罚。
洪武二十五年,历史的长河在此处拐了一个弯。朱标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视察陕西后病逝,而是精神抖擞地向朱元璋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西北经略图》。
朱元璋看着眼前健康、睿智、且深得人心的儿子,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在奉天殿召集文武百官,当众宣布:
“朕春秋已高,太子标仁德聪慧,足以安天下。朕决定,于明年元旦,举行传位大典,朕退居幕后,为太上皇。自今日起,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太子朱标裁决!”
满朝文武跪拜山呼,心中却是一片坦然。朱标的贤能,早已深入人心,他继承大统,是众望所归。
登基大典后,新帝朱标并没有立刻搬进乾清宫。他先去了华盖殿,那里,他的父亲,太上皇朱元璋,正穿着一身常服,悠闲地喝着茶。
“老朱,以后就可以安享清福了。”朱标笑着坐下,亲自为朱元璋续上茶水。
朱元璋呷了一口茶,看着眼前气度非凡的儿子,感慨万千:“标儿,你比朕强。朕打下了这片江山,而你,能让这片江山长治久安。有你,朕放心了。”
“那以后,咱们就不是君臣了。”朱标眨了眨眼,“我陪你下棋,你给我讲你当年打天下的故事,如何?”
“好!”朱元璋朗声大笑,“一言为定!”
夕阳的余晖透过殿门,洒在父子二人身上。一个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的开国雄主,一个是来自未来的灵魂医者。他们跨越了六百年的时空,在此刻,成为了最懂彼此的知己。
姜小伍,曾经的朱标,望着窗外大明王朝的万里江山,心中一片安宁。他不仅治好了一个人的病,更治好了一个王朝的隐疾,并亲手将这艘巨轮,引向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而他,也在这段奇妙的旅程中,找到了比救死扶伤更重要的东西——亲情与友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