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止损(2 / 2)

“综合各方信息,包括苏联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的信号,以及敌方近期在宣传口径上的微妙变化,可以推断,敌方在遭受重大伤亡、意识到难以彻底驱逐我联合国军后,其战略目标可能正从‘武力统一’向‘争取有利谈判地位’过渡。”

“持续的阵地消耗战符合我方‘以火力换人力’的总体策略,但若寻求战争的政治解决,当前战线相对稳定的状态,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接触时机。继续无止境的消耗,可能导致对方立场更趋强硬,或使我方陷入更深的政治被动。”

这些分析,每一句都有情报来源或数据支撑,看起来客观、冷静,甚至有些悲观。它们没有直接说“我们该和谈了”,而是通过不断渲染战争的残酷性、消耗的巨大以及敌方难以被迅速击败的现实,潜移默化地削弱着美军内部对战争“胜利”的预期。

哈里森阅读这些报告时,眉头越皱越紧。报告里的数据和分析像冰冷的雨水,一点点浇熄了复仇的火焰和迅速取胜的幻想。他开始更多地思考战争的“成本”和“结局”,而不是下一个“攻势”。

基地内部的气氛也悄然变化。之前还充斥着“给陆战一师报仇”、“把中国人赶下海”的激进言论,渐渐被“这样打下去值不值”、“如何才能体面结束”的讨论所取代。陈晓的报告,为这种情绪的转变提供了“权威”的注脚。

内心吐槽:从“预言家”转型成“成本会计”,我这角色扮演真是越来越丰富了。不过,看着这群战争鹰开始拨弄算盘,计算伤亡和美元,这感觉倒也不赖。早点认清现实,对大家都好。

他的报告,最终还是被哈里森作为重要参考,提交给太平洋总部和华盛顿。

虽然无法证明其直接影响了美国最高决策,但这些基于“专业分析”的、充满悲观论调的报告,无疑为华盛顿政界和军方内部日益高涨的“寻求谈判解决”的声音,提供了来自前线视角的“弹药”。

战事进入一九五一年春夏的第五次战役和随之而来的阵地战阶段,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战线却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双方都近乎筋疲力尽。

终于,一九五一年六月下旬,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了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的建议。紧接着,北京和平壤方面也发出了类似信号。

很快,相关信息通过情报渠道传到了关岛,哈里森第一时间召见了陈晓。

“陈顾问,”哈里森指着桌上关于和谈消息的电报,语气复杂,“你的分析……又一次走在了前面。你关于谈判窗口的判断,现在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陈晓保持着谦逊:“我只是基于信息和逻辑的推演。战争的逻辑,最终总要让位于政治的逻辑。”

“是啊,政治的逻辑……”哈里森叹了口气,显得有些疲惫,“东京和华盛顿已经初步同意进行接触。地点大概会设在开城。”

他看向陈晓,眼神里带着新的期待:“接下来,我们需要你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你在谈判期间,持续提供对中方意图、底线以及可能策略的分析。这场战争,可能要换一个战场了。”

陈晓心中一定。谈判开始了,这是他努力引导的方向。

但他知道,谈判桌下的博弈,同样凶险。他的分析,将直接影响到美方的谈判策略和要价。

“我明白,准将先生。”陈晓点头,“我会密切关注一切动向,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分析。”

离开哈里森办公室,陈晓望着窗外蔚蓝的太平洋,心情并未感到轻松。

谈判开始了,但距离真正的和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他这个隐藏在敌人心脏里的“成本会计”,还得继续在钢丝上行走,为了那个最终的结局,小心翼翼地平衡着“真实”与“引导”。

只是,在更加微妙复杂的谈判情报分析中,他还能继续完美地隐藏自己,并施加影响吗?卡特那双眼睛,可从未真正离开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