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盟友”的条约(2 / 2)

-其国内舆论将被迅速煽动,反日、反德情绪将占据上风,民意基础转向支持强硬政策。

他的结论部分,更是写得“忧国忧民”:

“……综上所述,三国同盟乃一把双刃剑。于帝国而言,既获战略依托,亦需直面更严峻之国际环境,尤其是来自美国之压力将空前增大。帝国南进战略之后方(北方及国际外交)并未因条约而变得更加稳固,反而可能因美国之激烈反应而面临更多变数。”

“……因此,建议高层对此有清醒认知。南进行动之必要性、紧迫性因资源禁运而愈发凸显,但同时,其执行必须更加果决、迅速,力求在美国完成全面动员及全力干预之前,奠定胜局。与德国之协调,应更侧重于技术及战略情报交换,而非过度依赖其直接军事支援,毕竟远水难解近渴。”

整份报告,看似客观全面,既说了“利好”也说了“风险”,但其重心和隐含的导向十分明确:条约刺激了美国,让局面更危险,所以南进更要快!要趁美国没完全准备好,赶紧动手!

报告呈送上去后,在小林弘树和那群狂热的南进派军官中传阅,果然获得了高度认可。

“高桥君的分析总是一针见血!”小林兴奋地挥舞着报告,“看!他说得对!美国人肯定要跳脚!所以我们更不能犹豫了!必须抢在他们全面动员之前,拿下南洋!速度就是生命!”

“没错!高桥君洞察力惊人!这份报告让我们的方向更清晰了!”其他军官纷纷附和。陈晓那份强调“风险”的报告,在他们看来,完美地诠释了“虽有风险,但更显南进必要且紧迫”的逻辑,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冒险的决心。

连黑木中佐私下翻阅了报告后,虽然觉得其中对美国反应的强调有些刺耳,像在给炽热的氛围泼冷水,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毕竟句句都是基于事实的“合理”推断,而且最终结论还是落在了“加速南进”上,完全符合主流意见和他在菲律宾行动后对“高桥晓”能力的“认知”。他只是阴沉地哼了一声,将报告扔回桌上。

就这样,陈晓凭借一份“客观”的分析报告,成功地将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解读成了“催促南进行动的警钟”和“必须加快速度的理由”,进一步强化了日特高层冒险的决心和紧迫感。

陈晓看着那些因为他的报告而更加躁动、更加坚信“唯快不破”的日本军官们,内心一片冰冷。他坐在办公室里,听着外面关于“帝国伟业”的兴奋议论,感觉自己像个冷静的纵火犯,正在用最专业的分析报告作为助燃剂,亲手将这架载着无数疯狂乘客的战车,推向悬崖的边缘。

油门,已经被他用文字踩到了底。

只是不知道,当战车冲出悬崖的那一刻,最先摔死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