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的阴影在陈晓心头挥之不去,但工作的洪流依旧继续。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欧洲战场上德国高歌猛进,日本与德意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很快,一份来自外务省的通报和相关情报资料被送到了陈晓的桌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即将正式签订。
这份条约的签订,在历史上是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的标志,也彻底将日本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日特高层对此欢欣鼓舞,认为这是“世界新秩序”建立的基石,彰显了帝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
小林弘树几乎是捧着那份外务省的通报冲进陈晓办公室的,脸上洋溢着过年般的喜庆:“高桥君!看到了吗?三国同盟!我们和欧洲最强的力量正式联手了!这是对抗英美苏的铁三角!快,立刻分析一下,这对帝国未来的战略,尤其是南进战略,有什么重大利好?我们需要一份鼓舞人心的报告!”
陈晓接过那份散发着油墨味的文件,看着小林兴奋的脸,心里冷笑。利好?这是催命符还差不多。这份条约只会更加刺激美国,让原本还在摇摆的美国国内舆论更加倾向于干预,并为日后美国对日宣战提供最直接的法理依据。
但他不能这么说。他需要换一种方式“分析”。
他花费了一天时间,埋首案头,撰写了一份题为《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之战略影响研判》的报告。
报告的序言部分,他写得“激情澎湃”,首先“充分肯定”了条约的政治和象征意义:“……此乃帝国外交之辉煌胜利,此举极大提升了帝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与欧洲最强战力形成战略呼应,彰显帝国领导世界新秩序之决心与实力,对提振国内士气、威慑潜在对手具有积极作用。”
然后,写到核心分析部分,他的笔锋开始悄然转向,语气变得“冷静”而“审慎”:
“……然而,亦需冷静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此项同盟条约之签订,无疑将极大刺激美英等国,尤其是美国。美国国内虽孤立主义尚有市场,但其执政当局及军方高层对我国及德国之警惕与敌意日深。此举恐为其国内主战派提供更多口实,加速其备战及援助英苏之进程。”
他详细分析了美国可能的反应:
-极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帝国的石油、废钢铁等关键战略物资的全面禁运。
-加快对英国、中国的军事援助,甚至可能考虑直接军事介入。
-大幅加强其在太平洋地区,特别是菲律宾、关岛等地的军事存在和戒备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