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42章 抓获美英间谍,立大功

第42章 抓获美英间谍,立大功(1 / 2)

“高桥晓”这个名字,因为那份石破天惊的国际局势分析报告,在梅机关内部乃至更高层的小圈子里,引起了真正的关注。虽然绝大多数人对其“德苏妥协”的预测仍嗤之以鼻,认为这纯属底层人员为了哗众取宠而进行的疯狂臆想,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的中国人思路刁钻,胆子极大,是个值得留意甚至可以利用的“怪才”。

就在这种关注度悄然提升的微妙时刻,一个“意外”的立功机会,仿佛命运特意安排一般,被陈晓“捕捉”到了。

他模糊记得历史上这个时期,上海作为远东间谍中心,活跃着各国情报人员。英美方面也有多个小组活动,其中一些后来陆续暴露。他有一个隐约的印象,似乎就在1939年秋冬之际,有一个代号与“蜡烛”或“光源”有关的英国情报小组,因为密码安全漏洞被日军破获。

记忆碎片很模糊,但提供了一个方向。

他开始格外留意电讯班那边截获的、那些无法破译的、信号源相对稳定的可疑密电。他以“研究西方密码结构特点,尝试寻找新的破译思路”为名,向小林弘树申请调阅一些积压的疑难电文档案。小林正在兴头上,爽快地批准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晓泡在了一堆枯燥乏味的电文纸里。他一份份地筛选、比对、分析。终于,他发现了一组信号源固定(发射位置大概在公共租界西区)、发报手法专业流畅、但密码体系完全陌生、不同于日军已掌握的任何模式的密电。电文长度不一,发射时间多在深夜至凌晨。

“蜡烛”?“光源”?感觉接近了。

他没有声张,而是利用晚上加班人少的时候,独自对这些天书般的电文进行“研究”。他当然不具备独立破译复杂密码的能力,但他记得这个小组的暴露似乎与密码本或密钥的泄露有关。他不需要真的破译,他只需要“引导”日方的专业人员去“发现”破绽。

他尝试了各种基础的密码分析法,频率分析、重合指数分析等等,当然一无所获。但他故意在草稿纸上写满各种复杂的符号、数字和看似毫无规律的推算过程,营造出一种正在进行艰苦卓绝攻关的假象。

然后,在一个深夜,他进行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他“偶然”地将一份刚刚截获的该信号源的最新短密电,与一份几个月前截获的、早已被破译的无关商业密电(内容是关于一批进口纺织机械的付款通知)并排放在灯下对比。他对着灯光反复调整角度,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仿佛陷入了魔怔。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显得兴奋又不至于引来外面警卫),发出一声压抑的低呼:“等等!这个编码序列……好像……好像有点眼熟!”

他立刻扑到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画起来,将最新密电中的一组编码,与那份商业密电中代表“付款条件”一词的代码进行对比,并“兴奋”地标注出其中几个看似相似的字符模式(这完全是他生拉硬拽,但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难道……它们使用了某种基于商业密码变体的加密方式?或者密钥定期变换但存在某种规律?”他自言自语,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足以被可能存在的监听设备捕捉到。

他熬了一个通宵,基于这个“偶然的发现”,强行“推导”出一套看似合理的“破译思路”和“可能的关键词”,整理成一份厚厚的、充满了各种假设和推算过程的《关于可疑信号源xxx的初步破译分析报告》。

第二天一早,他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带着这份“心血”和那堆电文,找到了电讯班的负责人山本少尉。山本是个技术军官,性格有些固执,但对密码破译有着狂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