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际情报初显锋芒(1 / 2)

那份关于长沙作战后勤保障的绝密方案,陈晓最终没能复制或记录。小林弘树的警告言犹在耳,隔间内可能存在的监控像无形的眼睛悬在头顶。他只能依靠超越常人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像扫描仪一样,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方案中的关键信息——主要物资集散地、运输路线优先级、大致时间表、以及方案背后隐约透露出的日军战略重心和后勤弱点——强行烙印在脑海里。

第二天一早,他准时将原件、工整的翻译稿和简洁的要点摘要交给了小林弘树。小林仔细检查后,满意地点点头,当着他的面,将翻译稿和摘要投入了碎纸机,原件则锁进了自己的保险柜。

“做得很好,高桥君。辛苦了。”小林的赞许似乎比以往更真诚了一点。

陈晓谦恭地鞠躬退下,回到隔间后,立刻趁记忆还清晰,将昨晚硬记下来的关键信息,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缩写,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看似无关的工作笔记和草稿纸的边角空白处。这些信息碎片,之后他会找机会整理出来,通过死信箱传递给军统。价值足够巨大,但又不会暴露方案的完整性和来源。

这次经历让他更加确信,不能只满足于传递现成的、有时效性的战术情报。要想在这魔窟里扎根更深,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影响局势,他必须展现出某种“预见性”。而他最大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正是来自未来的、对历史走向的模糊记忆。

是时候抛出一颗真正的重磅炸弹了。

他选择的方向是:国际局势。这是最能体现“战略眼光”的领域,也最能规避他无法提供具体细节的短板。

此时是1939年8月下旬,欧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磨刀霍霍,苏联态度暧昧难测。而在日本国内,深陷中国战场泥潭的焦虑感与对外扩张的贪婪交织,“北进”攻击苏联与“南下”夺取东南亚资源的争论在高层吵得不可开交。

陈晓知道,用不了多久,就在这个8月底,苏德就会签订那份震惊世界的《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而日本,最终将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南进”,踏上通往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

他当然不能像先知一样直接剧透。他需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极其敏锐、逻辑严谨、敢于大胆假设的国际政治分析师。

接下来的几天,他减少了社交,埋头在机关的资料室里,大量翻阅过期的英文、德文国际报刊(尽管新闻滞后,但分析文章仍有价值),并结合自己知道的历史结果,进行“反向推理”和“合理外推”。

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字斟句酌,精心炮制了一份题为《关于欧洲近期局势演变及其对帝国战略之潜在影响的初步研判》的报告。

报告开头,他先是“客观”分析了德国与英法之间的矛盾如何不可调和,与苏联之间存在的巨大战略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鸿沟。铺垫做足之后,他笔锋陡然一转,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堪称石破天惊、离经叛道的“推测”:

“……然而,综合考量德意志当前战略重心(避免两线作战)、苏维埃俄国近期外交动向及其对远东利益的担忧,属下冒昧提出一个极为大胆的假设:尽管存在巨大障碍,但德苏双方存在在未来数周内,达成某种形式的互不侵犯协定,甚至不排除包含秘密瓜分势力范围条款之可能性。”

他继续写道:“若此推测不幸言中,欧洲大战恐将迅速爆发,且初期德国凭借其军事优势和战略突然性,或将取得重大进展。届时,英法两国必倾尽全力于西方战线,其在亚洲之殖民地(如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缅甸、马来亚乃至菲律宾)防御力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空虚。”

紧接着,他将话题引回日本:“此一国际格局之剧变,对帝国而言,既是重大挑战,亦蕴含空前机遇。帝国‘中国事变’所需之庞大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锡、钨等),长期以来受制于英美之禁运或潜在威胁。若欧洲战起,西方无暇东顾,此或为解决资源瓶颈、彻底奠定‘圣战’基础之千载良机……当然,南下战略亦意味着与英美荷等国之利益发生直接正面冲突,风险巨大,决策需极度审慎,务必做好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