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卫子夫(完)(2 / 2)

他看着卫子夫那张近在咫尺、完美却无比陌生的脸,泪水混着血丝从眼角滑落:“子夫……朕……朕……对不住……” 话语未尽,已是气若游丝。眼中走马观花万千影像闪过,有前世有今生,口中喃喃道:原是这般、原是这般

卫子夫直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曾是她夫君、君主,也是她仇人的男人,轻声道:“陛下,安心去吧。大汉江山,据儿会守好。卫家,也会继续为汉室尽忠。您未尽的雄心,会有后人承接。至于妾……会好好活着,看着孩子们平安喜乐。”

说完,她决然转身,不再回头。身后,传来刘彻最后一声悠长而痛苦的叹息,随即一切归于沉寂。

殿外风雪更急,仿佛在为一位帝王的陨落奏响哀歌。而卫子夫走出寝殿,迎着风雪,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前世的债,今世已讨回大半。

刘彻驾崩的钟声响彻长安,举国哀悼。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卫子夫以皇太后身份冷静果断的坐镇下,以及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等军方重臣的全力支持下,太子刘据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过程平稳,未起任何波澜。刘据即皇帝位,是为汉昭帝,尊卫子夫为皇太后。

年轻的昭帝刘据,虽性情仁厚,但经过卫子夫十余年的悉心教导与暗中布局,已非怯懦之辈。他登基后,尊奉母后,重用卫子夫早年为他网罗的石庆、卫绾等贤臣,同时依然极度倚重舅舅卫青和表兄霍去病。朝政在平稳中过渡,并未因权力更迭而出现动荡。

卫子夫迁居长乐宫,却并未完全放手。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暗处默默关注着朝局,只在关键时刻,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给予刘据必要的提醒和支持。她将前世记忆中对利弊得失的深刻洞察,化作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助他规避了许多潜在的风险。

登基大典后不久,一纸来自西域的密报呈送至长乐宫。那个疑似与江充有关的赵国商队首领,及其核心党羽,已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意外”中,殒命于大宛与乌孙交界处的混乱地带,尸骨无存。卫子夫看完密报,面无表情地将帛书置于烛火之上,看着它化为灰烬。最大的隐患,已悄然消弭于无形。

与此同时,霍去病再次请缨西征,目标直指不臣的大宛,誓为汉室夺取汗血宝马,并彻底震慑西域诸国。卫子夫并未阻拦,只是如同以往一样,赐下“护身金丸”,并叮嘱他“兵贵神速,亦贵知止”。霍去病心领神会,率精骑远征,再次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威震西域,使得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无阻。而这一次,他谨记姨母教诲,功成之后,妥善安抚当地,并未一味杀戮,为汉朝赢得了长久的威望。

双生子刘闳与刘旦也已长大成人。刘闳博学儒雅,被封为齐王,成为辅佐兄长的贤王;刘旦则果敢英武,被封为燕王,镇守北疆,与霍去病遥相呼应,共同护卫着大汉的安宁。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在母亲的庇护下,皆得嫁良人,平安喜乐,远离了前世的政治漩涡与悲剧命运。

岁月如水,静静流淌。昭帝刘据在母后的辅佐下,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整顿吏治,汉朝迎来了“昭宣中兴”的曙光。卫青晚年安享尊荣,霍去病虽仍驰骋沙场,但因有灵泉暗中滋养,身体强健,避免了早夭的命运,成为帝国不倒的柱石。

卫子夫作为皇太后,深居长乐宫,极少过问具体政务。她的容颜未使用灵泉保持,自刘彻崩逝后自然随着岁月而优雅老去,但眼神中已沉淀了太多的故事与平静。她看着儿女们各自安好,看着大汉江山日益稳固,前世的恨意与今生的谋划,终于渐渐化作了心底的一抹释然。她重生一世就是为了她的孩子,和她卫家满门申冤,今生已经圆满,孩子都在身边

她不再频繁动用灵泉,那眼泉水仿佛也随着她心境的平和而逐渐失去了澎湃的活力,最终化作一洼寻常的清泉,再无特异之处。或许,它的使命已经完成。

这一日,春和景明,卫子夫在长乐宫的高台上,远眺着未央宫的巍峨殿宇和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微风拂过她的发丝,带来桃李的芬芳。刘据携着新出生的太子前来请安,孩子们环绕膝下,笑语盈盈。

她微微合上眼,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从平阳侯府的歌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再到历经重生、守护一切的太后,她走过了太长的路。如今,恩怨已了,心愿已偿。剩下的,便是看着这盛世,如其所愿地延续下去。

夕阳的余晖将她的身影拉长,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