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 > 第318章 基因传脉,同心新章

第318章 基因传脉,同心新章(1 / 2)

春日的晨光带着初生的暖意,穿透同心文化园的薄雾,如轻纱般漫过“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穹顶由双层夹胶玻璃制成,表面镀着防紫外线涂层,晨光照射其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斑,像散落的星辰,落在实验室洁白的地板上、排列整齐的基因样本架上,也落在陈棠安专注的侧脸上。

陈棠安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白色实验服,袖口绣着一朵小巧的银线海棠花,领口别着那枚传承三代的海棠银徽章。她戴着无菌乳胶手套,指尖纤细而稳定,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支封装着巴西热带海棠基因样本的离心管,插入低温保存柜的卡槽中。保存柜内壁铺着特制的保温材料,柜内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196℃的液氮温度,白色的雾气在柜内缓缓流动,确保每一份基因样本都能在极寒中定格生机,免受时光侵蚀。

这是“全球海棠同心计划”启动后的第三个春天,如今的“全球海棠基因库”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棠基因保存中心,共收录来自五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七种海棠基因。从北极圈附近能抵御-50℃严寒的极地海棠,到赤道雨林中耐40℃高温的热带海棠;从沙漠中靠晨露就能存活的埃及沙漠海棠,到海岸边能抵抗盐碱侵蚀的澳洲海岸海棠,每一份样本都装在贴有详细标签的离心管中,标签上用中英文标注着品种名称、来源地、采集时间,以及一段简短的“同心”故事——这是基因库独有的“故事标签”,让每一份冰冷的DNA都承载着温暖的记忆。

“棠安姐!有重大发现!”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从实验室门外传来,年轻的科研人员林晓棠穿着同样的白色实验服,扎着高高的马尾辫,手中紧握着平板电脑,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跑进来时带起的气流,让桌上的实验报告轻轻翻动。她快步走到陈棠安身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图谱,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缠绕,标注着关键的基因片段,“我们对蒙古草原海棠的基因进行了深度测序,在它的第12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段长度为1287bp的特殊抗冻基因片段!经过比对,这段基因和中国西府海棠的耐寒基因有37%的同源性!如果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这段抗冻基因片段导入西府海棠的基因组,再结合两者的优势,说不定能培育出既耐严寒、花期又能延长至四个月的‘同心海棠’新品种!”

陈棠安连忙俯身,视线紧紧锁定在屏幕上的基因图谱上,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轻轻滑动,顺着标注的红线找到那段特殊的抗冻基因片段。这段复杂的基因序列,在她眼中仿佛化作了蒙古草原上的景象——她想起去年冬天,巴特儿从蒙古草原发来的视频: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呼啸着掠过草原,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蒙古包的顶毡上积着厚厚的积雪,而在光伏板旁,几株草原海棠的枝干上虽也压着积雪,却没有丝毫枯萎的迹象,反而在初春的第一缕阳光中,率先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太好了,这真是突破性的进展!”陈棠安的眼中泛起惊喜的光芒,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晓棠,立刻联系蒙古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巴特儿,把完整的测序结果和基因图谱共享给他们,让他也看看,他和牧民们守护了这么多年的草原海棠,正在为全球‘同心’育种贡献着关键力量。另外,组建专项研发小组,尽快制定基因编辑的实验方案,务必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好嘞!我这就去办!”林晓棠兴奋地应道,转身快步跑出实验室,马尾辫在身后欢快地晃动。

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禁系统便响起了“嘀嘀”的提示音,玻璃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阿依古丽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职业套装,胸前别着海棠徽章,带着一位身着乌兹别克斯坦传统服饰的中年女子走了进来。女子头戴一顶白色的丝质头巾,头巾边缘绣着淡粉色的海棠花图案,针脚细密,做工精巧;身上穿着一件石榴红色的丝绸长裙,裙摆上印着古丝路的地图纹样,腰间系着一条银色的腰带,上面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竹编篮,篮身由浅棕色的竹条编织而成,上面编织着海棠花与葡萄藤交织的图案,篮里铺着一层柔软的蓝色绸缎,绸缎上静静地放着一支封装完好的基因样本管,样本管上贴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国旗贴纸。

“棠安,给你介绍一位重要的客人。”阿依古丽笑着走上前,为两人引荐,“这位是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保护局的阿米娜女士,她特意从撒马尔罕赶来,为基因库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阿米娜女士微笑着走上前,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陈女士,您好。我早就听说过‘全球海棠基因库’和‘同心’的故事,这次能亲自前来,我感到非常荣幸。”她轻轻拿起竹篮中的基因样本管,递到陈棠安面前,“这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撒马尔罕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和海棠花种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我们那里,我们的葡萄和手工地毯也传到了中国,‘丝路海棠’就是当年从中土传来的海棠花种,在撒马尔罕的土地上生长了千年,它的花瓣上自然形成的纹路,像极了古丝路的地图,见证了两国千年的友谊。”

陈棠安双手接过基因样本管,指尖感受到样本管传来的微凉触感。她仔细查看标签上的信息——“丝路海棠,耐干旱,耐旱指数达0.87,花期可长达三个月,象征丝路沿线国家友谊”,标签下方还印着一张小小的“丝路海棠”照片,照片中的海棠花呈淡粉色,花瓣层层叠叠,纹路清晰可见,果然如阿米娜女士所说,像一幅微型的古丝路地图。

“太感谢您了,阿米娜女士。”陈棠安的声音满是真诚,“‘丝路海棠’的基因样本,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丰富了基因库的多样性,更续写了古丝路上的‘同心’佳话。”她转身走到低温保存柜前,打开柜门,白色的雾气瞬间涌出。她在标注着“亚洲区”的卡槽中,找到了中国西府海棠基因样本的位置,将“丝路海棠”的样本管轻轻插入相邻的卡槽中,两个来自古丝路两端的海棠基因样本紧紧相邻,像是在透明的玻璃柜中搭建起一条微型的“基因丝路”,连接着东方与西方的友谊。

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温暖,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育苗温室的玻璃上。陈棠安带着林晓棠、阿米娜女士,穿过基因库的走廊,来到位于基因库后方的育苗温室。温室的屋顶和墙壁都是透明的玻璃,内部安装着智能温控和灌溉系统,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精准调控着各项参数,为海棠幼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温室里,一排排银色的育苗架整齐排列,育苗架上摆放着无数个透明的育苗盆,每个育苗盆中都生长着一株海棠幼苗,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的幼苗叶片呈锯齿状,边缘带着细小的绒毛,这是蒙古草原海棠的典型特征;有的幼苗花瓣已经初绽,带着淡淡的紫色,这是埃及沙漠海棠的基因表达;有的幼苗根系格外发达,缠绕在育苗盆底部的营养土中,这是巴西热带海棠的固土基因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