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 > 第313章 同心映世,薪火无垠

第313章 同心映世,薪火无垠(1 / 2)

春日的风带着料峭的余温,轻轻拂过同心文化园的每一寸土地。园中央,两棵海棠树并肩而立,老海棠树的枝干粗壮遒劲,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树皮上的纹路深如沟壑,却在枝头缀满了粉白的繁花;旁边的新海棠树虽不及老海棠那般巍峨,却也枝繁叶茂,花瓣鲜嫩欲滴,带着蓬勃的生机。微风拂过,两树花瓣交织飘落,像一场跨越百年的花雨,落在青石板路上,铺成一层柔软的花毯;落在往来行人的肩头,带着淡淡的清香;也落在一群身着各色校服的孩子身上,为他们的青春染上一抹温柔的色彩。

这群孩子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心少年使者”,他们的校服颜色各异,有来自草原的天蓝色,有来自江南的青绿色,有来自边疆的橙红色,汇聚在一起,像一道流动的彩虹。此刻,他们正围在两棵海棠树下,仰着稚嫩的脸庞,听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讲述过往的故事。老者正是当年“同心研学队”的带队老师苏同心,如今已年过八旬,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像老海棠树的枝干般沧桑,可她的眼神却依旧明亮,仿佛盛满了时光的温柔。她胸前别着的那枚海棠花徽章,是当年亲手分给孩子们的那一批,历经数十年风雨,依旧光亮如新,银质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背面“同心”二字的刻痕清晰依旧。

“孩子们,”苏同心的声音早已不复当年的清亮,带着岁月沉淀后的沙哑,却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像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你们眼前这两棵海棠树,一棵已经三百多岁了,它见证了英台皇后与雍正帝种下‘同心’种子的初心,也见证了三百年间‘同心’信念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另一棵虽只有数十年树龄,却承载着百年的传承,是当年一群少年亲手种下的希望。而在这两棵树之前,有一位叫英台的皇后,和一位叫雍正的帝王,他们用跨越七世的缘分,在雍亲王府的庭院里,种下了第一颗‘同心’的种子。”

她伸出枯瘦的手指,指向不远处的“同心纪念馆”。纪念馆的外观仿照当年的功劳阁建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而内部却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气息。此刻,馆前的巨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最新展出的全息数字影像:英台身着素色宫装,站在功劳阁的石碑前,神情温柔却坚定,正对着膝下的子孙们训诫,话语间满是“护亲护民”的嘱托;不远处,雍正帝身着常服,与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兄弟们围坐在石桌旁,举杯共饮,谈笑间皆是“同心相守”的期许;画面一转,荣宪公主在漠北草原上教牧民刺绣,恪靖公主在西域城邦中调解纷争,大阿哥在风沙中坚守边疆,八阿哥在江南水乡治水修堤……一幕幕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将三百年前的岁月重新拉回眼前。

“你们看,”苏同心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那些曾经的坚守,那些跨越时空的温情,如今都化作了可触摸的记忆。它们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也不是传说中遥远的故事,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岁月,是提醒我们‘同心’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是融入生活的行动。”

人群中,一个扎着高马尾的女孩高高举起了手。她叫陈棠安,是林棠棠的孙女,如今和奶奶一样,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蓝色牛仔裤,胸前也别着一枚小小的海棠徽章,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坚定。“苏奶奶,”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山间的清泉,“我奶奶经常跟我说,‘同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去年夏天,我们村里遭遇了特大暴雨,河水暴涨,眼看就要漫过河堤,冲毁村庄。那时候,村里的汉族、苗族、土家族乡亲们,不管男女老少,都自发地跑到河堤上加固堤坝。年轻的叔叔阿姨们扛沙袋、垒堤坝,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烧热水、送食物,我们小朋友也跟着帮忙传递工具、捡拾散落的沙袋。大家从白天忙到黑夜,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最后终于守住了河堤,保住了村庄。苏奶奶,您说,我们村里的这件事,是不是就是您说的‘同心’?”

苏同心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缓缓走上前,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握住陈棠安的手。老人的指尖带着岁月的微凉,却传递出温暖的力量。“是啊,孩子,这就是‘同心’,这就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同心’。”苏同心的声音充满了温情,“就像当年你太奶奶林棠棠,放弃了城市的生活,跑到偏远的山区教书育人,把‘同心’的故事讲给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听;就像腾格尔爷爷,回到草原守护绿水青山,带领各族牧民共同发展,让草原上的‘同心’之花永远绽放;就像古丽奶奶,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友好,让‘同心’的理念跨越国界,温暖更多的人。‘同心’从来都不在遥远的过去,也不在虚幻的未来,它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危难时刻的相互扶持,在平凡日子里的默默坚守,在你我之间的真诚相待。”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清脆的手鼓声,一群身着各色民族服饰的青年载歌载舞地向海棠树走来。他们是“同心文化传承社”的成员,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身份,却因“同心”的信念汇聚在一起。人群中,一个身着蒙古族服饰的青年手持马头琴,琴声悠扬激昂,正是腾格尔的孙子阿古拉;旁边,一个穿着艾德莱斯绸长裙的女孩舞姿曼妙,笑容明媚,是古丽的孙女阿依古丽。

他们在海棠树下停下脚步,阿古拉放下马头琴,对着苏同心深深鞠了一躬,然后高声说道:“苏奶奶,我们‘同心文化传承社’新编排了一首《同心谣》,今天特意带来唱给您听,也唱给所有坚守‘同心’信念的人听!”

苏同心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待。阿古拉重新举起马头琴,琴弦拨动,悠扬的旋律便在文化园的上空回荡开来。紧接着,阿依古丽和其他成员们也跟着伴奏唱起歌来:“海棠开,春风来,同心之花遍地开;你帮我,我帮你,各族人民一家亲;山相连,水相依,同心相守不离分;天不老,地不荒,薪火相传永不停……”

歌声质朴而真挚,旋律欢快而热烈,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个人的心田。围在海棠树下的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哼唱起来,稚嫩的歌声与青年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过往的游客们纷纷驻足,有人跟着音乐的节拍轻轻摇晃身体,有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温暖的一幕,还有人忍不住跟着一起合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苏同心站在海棠树下,望着眼前载歌载舞的青年,听着耳边欢快的歌声,眼中渐渐泛起泪光。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倒流,她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带着腾格尔、林棠棠、古丽等一群青涩的少年来到这里,在老海棠树旁种下新树苗的场景;想起了腾格尔带着牧民们在草原上抗击雪灾,脸上冻得通红却依旧坚定的模样;想起了林棠棠在山区的教室里,握着孩子们的手,一字一句讲述“同心”故事时温柔的眼神;想起了古丽在国际会议上,用流利的外语讲述中国的“同心”理念,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岁月荏苒,当年的少年们早已长大成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而他们手中的“同心”火种,又传递到了新一代的年轻人手中。阿古拉、阿依古丽、陈棠安……这些年轻的面孔,像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带着“同心”的信念,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着光芒。苏同心知道,“同心”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传递。

歌声渐渐落下,文化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依古丽快步走到苏同心面前,双手捧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恭敬地递到她手中。“苏奶奶,”阿依古丽的眼中满是期待,“这是我们‘同心文化传承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的‘同心’故事集。里面记录了全国各地各族人民践行‘同心’信念的真实经历,有草原牧民共同抗击雪灾的感人故事,有山区教师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奉献故事,有边疆战士守护国土、帮助牧民的温情故事,还有国际友人参与‘同心交流项目’、传递友好的温暖故事。我们想把这些故事编成绘本,让更多的孩子看到,让‘同心’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苏同心小心翼翼地接过笔记本,双手微微颤抖。笔记本的封面是用红色的绒布做的,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花下绣着“同心故事集”五个金色的大字,针脚细密,充满了心意。她轻轻翻开笔记本,里面的文字质朴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情;每一个故事旁边,都配有孩子们手绘的插图,色彩鲜艳,充满了童趣——草原上的牧民们相互搀扶着在风雪中前行,山区的教师背着学生蹚过湍急的河流,边疆的战士牵着牧民的羊群在草原上行走,国际友人拿着“同心”徽章与中国小朋友一起微笑……

“好,好啊……”苏同心的声音带着哽咽,眼中的泪水终于滑落,滴落在笔记本的纸页上,晕开了一小片水渍,“你们做得太好了,真的太好了……这就是对英台皇后和雍正帝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同心’初心最好的传承。三百年前,英台皇后建功劳阁,是为了让先辈们的付出被铭记;今天,你们收集这些故事,是为了让‘同心’的信念被传递。你们长大了,真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