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退隐之思(2 / 2)

萧景玄沉默了片刻。殿内只能听到彼此清浅的呼吸声。就在苏晚晚以为他不会回答,或者会说出一些“为了你”之类的标准答案时,他却开口了,声音低沉而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权力是责任,是枷锁。”他缓缓道,目光似乎穿透了帐顶,看向了遥远的过去,“朕年少时,用它来搏杀,求生存;后来,用它来争位,求公道;登基后,用它来治国,求安稳。”

他顿了顿,转过头,在月光下精准地捕捉到她的目光,那眸子里没有了白日的冰冷,只剩下一种沉淀下来的、深邃的温柔:“如今,四海升平,宸儿成才。这责任,已到了该交接的时候。这枷锁……戴得够久了。”

他伸出手,轻轻抚上她的脸颊,指尖带着暖意:“与你相比,这些,不足一提。”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平铺直叙的心里话。却比任何情话都更让苏晚晚心动。她鼻子一酸,猛地扎进他怀里,紧紧抱住他精壮的腰身。

“这个闷骚的男人!要不要这么会啊!”她心里软得一塌糊涂,嘴上却故意嘟囔:“哼,说得好听!到时候别看见哪个地方官没处理好政务,又忍不住跳出来指手画脚!”

萧景玄低低地笑了起来,胸膛传来微微的震动,手臂收紧,将她更深地拥入怀中。

“不会。”他承诺道,“既放手,便彻底。”

“往后,朕只为你一人操心。”他的心声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轻松与坚定。

帝后二人萌生退意的消息,虽然未曾明发谕旨,但如何能瞒得过身边最亲近的人和那些成了精的朝堂老臣?尤其是当他们发现,陛下批阅奏章时,开始有意无意地将一些不甚紧要的政务,先让太子殿下过目并提出处理意见,而皇后娘娘则开始兴致勃勃地整理私库账册,甚至还向内府询问各地行宫的维护情况时,大家心里就跟明镜似的了。

几位内阁重臣私下里不免有些唏嘘和担忧,但更多的是理解和祝福。他们亲眼见证了帝后二人是如何携手走过风雨,开创盛世,也看到了太子殿下的卓越不凡。于公于私,这似乎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有趣的是小太子萧宸的反应。他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父母的变化,变得更加勤奋刻苦,处理政务越发老练,甚至主动揽过了更多职责,仿佛在用行动告诉父皇母后:我可以,你们放心去吧。

偶尔,他会在禀报完政事后,状似无意地提起:“听闻江南新进贡了一批鲥鱼,甚是鲜美,父皇母后若有闲暇,可去品尝。” 或者,“西山枫叶即将红透,景致最佳。”

那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试探,让苏晚晚又是心疼又是好笑。

这晚一家三口用膳时,苏晚晚终于忍不住,给儿子夹了一筷子他爱吃的菜,直接挑明了:“宸儿,别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我们‘赶’出宫去玩。父皇和母后确实有退隐的打算,但这需要时间,得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不能给你留下个烂摊子,知道吗?”

小太子被说中心事,耳根微红,但还是认真地点点头:“儿臣明白。儿臣只是……希望父皇母后能开心。”

萧景玄看着儿子,难得地温声道:“朕与你母后,很开心。”

这句话,如同最终的开闸信号。一家三口就着饭后的清茶,第一次如此正式而又轻松地讨论起了未来的规划。不再是苏晚晚单方面的畅想,而是三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商议。

看着父母眼中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谈及放手政务时那释然轻松的神情,小太子心中最后一丝因父母即将离开而产生的不安也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终于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史官记载:帝后退隐之心日盛,然行事愈发沉稳,于太子教导、朝局安排,皆井井有条,循序而进。太子宸感知其意,愈发勤勉,父子君臣,默契于心。朝野渐知大势所趋,皆静待水到渠成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