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天机地脉道 > 第104章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第104章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1 / 2)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万物既复则必亨,如君子之道将复,虽微,但同类将渐进,故亨且盛矣。故复之时至,并 无法立胜小人,必待其同朋相继,则协力能胜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此为消长之道,易之论数,以立准则,小有七日乃复,大有七年方复,此复之道也。

象曰:复,亨。 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此以卦才来论,复之道,阳刚因消弱至极而反来,其法动而取顺行法,是故出入皆无灾, 朋之来,亦因顺而动来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 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复之返来,顺天之运行,故言七日。因君子道长,故利前往,阳复生于下,乃是天地生物 之心,以为动之始也,故外见动,而始生于内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以卦象而言,如雷乃阴阳相搏而成声,时阳之微,未能发也。如圣人顺天之道,于日阳之 始生,安静养之以闭关,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视四方,此顺天也,于人亦以此安养其阳为复原之道。

在华夏文明的智慧星空中,《易经》如同一颗璀璨的北斗,指引着先民探索宇宙与人生的奥秘。而在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典籍中,复卦以其独特的卦象组合与深邃哲理,成为破解宇宙循环法则的密钥。位列六十四卦第二十四位的复卦,其下卦为震(象征雷动)、上卦为坤(代表地顺),这种\"雷在地中\"的卦象结构,恰似沉寂大地深处蕴藏的生命脉动。卦体中最下方的初九爻为唯一阳爻,五阴爻如厚重云层压于其上,这\"一阳初生于五阴之下\"的格局,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张力——仿佛混沌未分的宇宙原初,突然迸发出穿透黑暗的第一缕曦光。北宋理学大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惊叹此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这不仅是对阴阳消长规律的具象化呈现,更暗喻着\"剥极必复,贞下起元\"的天地大道。当我们吟诵其卦辞\"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时,感受到的绝非普通占卜的吉兆预示,而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内在节律在文字中的凝固,是君子之道在困厄中必将复兴的神圣预言。这部镌刻在古老竹简上的\"宇宙奇书\",仿佛用卦爻符号编织成一张横跨时空的预言网络,其每一条爻辞都可能隐藏着破解未来的密码。

一、本体基石:阳刚\"星星之火\"与同道\"抱团取暖\"

复卦的核心动能深植于\"刚反\"二字,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精准提炼为\"阳消极而复反\",这恰如自然界冬至时节的天地玄机。当阴气盛极于地表,万物蛰伏如履薄冰,阳气被迫退藏于九地之下(初九爻位),此时的阳刚之气看似微弱如风中残烛,实则蕴含着颠覆乾坤的磅礴伟力。这种生命元气虽处于\"潜龙勿用\"的状态,却暗合《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深邃智慧——越是深沉的蛰伏,越能积蓄爆发的能量。北宋象数大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中曾以音律喻此:\"黄钟之下,阳声生于无形\",恰如复卦初爻之阳,在五阴的重重包裹中,以\"动而以顺行\"的姿态,遵循坤德的柔顺之道,不躁进、不妄动,如谦谦君子般契合天道运行的轨迹。这种顺应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曲则全\"的生存智慧,故能实现\"出入无疾\"的理想境界——无论是潜藏地下默默发育(入),还是时机成熟破土而出(出),都能畅行无阻,远离灾害。

\"朋来无咎\"的爻辞则揭示了能量聚合的宇宙法则,暗示阳刚之气的回归绝非孤军奋战的英雄史诗,而是同类相求的群体觉醒。正如冬至之后日光渐长的自然现象,君子之道的复兴必然经历\"同类渐进\"的过程。初九这颗微弱的阳爻,如同宇宙中的引力奇点,虽自身能量有限,却能以其独特的频率吸引六二至上六各阴爻逐步向阳转化,形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神秘共鸣。东汉易学家郑玄在注释《易经》时,以\"月魄生明\"比喻此过程:\"三日震象,八日兑象\",形象说明新生力量如何通过同类感召不断壮大。当这些转化的阴爻与初九阳爻形成合力,便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最终成就\"亨且盛\"的大壮格局。这里的\"朋\"绝非世俗意义上的酒肉朋友,而是志于道、据于德的精神同道,他们的汇聚如同量子纠缠般产生能量倍增效应,使复卦从\"小往大来\"的初始阶段,最终走向\"刚长而进\"的辉煌未来。复卦初爻之阳,正是那燎原大火前的最初火星,当所有同道以心灵感应般的默契汇聚而来,便能点燃改变时代的熊熊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