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贲卦象解
此卦管鲍卜得之,果获全,彼此相逊,终显 名义也。
图中:
雨下,车行路,舟张帆江中,官人着公 服登梯,仙女云中执珪。
猛虎靠岩之课 光 明 通 泰 之 象
物之合后则必立文,文乃饰之意。贲者,饰也,故为之序。人因合聚则有威仪上下,物之 合聚则必有次序行列。此卦山下有火,草木百物聚于山处,下有火,则能照见草木百物,且增 益其光彩,有贲饰之象。
卦图象解
一 、雨下:满也,润泽也,成也。
二、车行路:前往任官象,行走四方也。
三 、舟张帆在江中:此行顺风大利也。
四 、官人着公服登梯:升迁在外地象。任公职主官外调象。丈夫从公职升官也。
五 、仙女云中执珪:受阴人提揣象。
当我们摊开《周易》六十四卦的画卷,贲卦(?)如一幅动静相生的山水长卷赫然在目——下卦离火如落日熔金,将山峦映照得通体透亮;上卦艮山似万古磐石,以沉稳姿态镇住燎原火势。这种\"山下有火\"的卦象组合,在汉代京房易学中被称为\"明两作离,山附于地\",在宋代象数派那里又演绎出\"火性炎上而山性沉静\"的辩证关系。《周易·彖传》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的句式,将阴阳爻位的流动比作天地间的文采流转:当阴爻(柔)自外而来修饰阳爻(刚),如同礼文规范质朴本性,故而能亨通顺利;当阳爻(刚)分居上位来文饰阴爻(柔),恰似内在德性支撑外在仪节,故有小利可图。这种\"刚柔相济而文生焉\"的哲学智慧,在魏晋王弼的《周易注》中被进一步提炼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巧妙勾连。
深入剖析卦象结构,初爻与四爻相应(六爻对九四),二爻与五爻相孚(六二应六五),三爻与上爻相敌(九三敌上九),形成\"两应一敌\"的张力格局。尤其是六五阴爻居上卦中位,如同文德之君垂拱而治;九三阳爻居下卦上位,恰似刚健之士践行礼仪。这种\"柔中得位,刚上有应\"的爻位配置,在汉代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中被具象化为\"凤鸣岐山,百鸟来朝\"的祥瑞之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特别强调:\"贲者,饰也。以刚柔二象交相文饰也。\"这里的\"饰\"绝非简单的修饰打扮,而是如同《考工记》所言\"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的色彩配比,是《礼记·礼器》所论\"礼有以多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的度量权衡,最终达到《道德经》\"大道至简\"般的返璞归真。就像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高明的文饰恰是让人察觉不到修饰痕迹的自然天成,正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论山水画\"山川以形媚道\",外在形态终究是为呈现内在精神服务。
历史镜鉴部分,管鲍之交被玩出花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临淄城的市井间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管夷吾三战三北,鲍叔牙分金多与\"。这段看似不光彩的往事,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年轻时的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分利时总是自己多拿一份;后来共同参军作战,管仲三次冲锋在前却三次临阵脱逃。当时的乡邻无不窃笑管仲\"贪而懦\",连管仲自己也承认\"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这番自白背后,藏着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人文之饰\"——当世人都以\"逃兵贪夫\"的标签审视管仲时,鲍叔牙却用\"家贫母老,非为贪也\"的理解为其辩护,以\"时运未至,非为怯也\"的洞察为其正名。这种超越世俗眼光的精神对话,在汉代刘向《说苑·复恩》中被称为\"君子之谋\",在宋代《册府元龟》的\"知人之鉴\"篇里被奉为典范。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鲍叔牙让相的政治智慧。当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时,他竟以\"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为由力荐管仲。《国语·齐语》记载其说辞:\"夷吾善断狱兮,故使掌刑;夷吾善理财兮,故使通商;夷吾善治军兮,故使掌兵。\"这种将个人权位让渡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理性抉择,在春秋时期\"世卿世禄\"的政治生态中不啻惊雷。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此举:\"鲍叔之让,非徒让也,实以国事为重而权其轻重也。\"正是这种\"以逊为饰\"的政治智慧,使得齐国崛起为\"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春秋首霸。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山王厝鼎铭文\"惟朕皇祖成王,躬率禹功,以成厥德\",其治国理念恰与管鲍遗风遥相呼应,印证了\"文饰以止\"的政治哲学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卦图符号解码,那是相当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