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泽 临
此卦蔡琰去和番,卜得知,必还故国也。
图中:
妇人乘风, 一 车上有使旗,人在山顶, 虎在山下坐, 一 合子,人射弓。
凤 入 鸡群 之 课 以 上临下 之 象
有事之后乃有可大之心,临者,大也,故序卦为临。为卦泽上有地,乃岸也,因与水相近 故曰临,天下之事最近临者,唯水与地,故地上有水,为此卦,泽上有地,为临;临,即临民 临事,凡所面临的,皆有临之道。
卦图象 解
一、妇人乘风:外援为阴女,美人也。
二、一车上有使旗:出使之象,以谋略可解灾,谋之对象为女人也。连姓、车姓人。
三、人在山顶头:盛极将衰,招困也,即将下坡也。
四、虎在山下坐:人受虎困之象。
五、一合:先成后破象。
六 、人射弓:张姓人士,夷狄之人,以弓射猎,故外族入侵象。
故 自 古 天 下 安 治 , 未 有 久 而 不 乱 者 , 皆 因 不 能 戒 盛 而 已 。
卦象本源:“神乎其神”的治理隐喻
当我们摊开泛黄的《周易》竹简,指尖触及“地泽临卦”的卦画时,仿佛穿越三千年的时光隧道,听见西周太史伯阳父在朝堂上推演时的竹简摩擦声。这由两个八经卦组成的复卦,上坤为地、下兑为泽,古人凝视大自然的造物玄机,将“泽上有地”的自然景观升华为治国安邦的哲学隐喻。大地沉静厚重,象征统治者的仁德与包容;沼泽灵动变化,代表被治理的万民。当黄河流域的先民观察到岸边泥土不断沉降、泽水却能浸润土地时,便领悟出“以上临下”的统治智慧——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君王治国当如大地般承载,又如水泽般灵活。这种将自然现象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在甲骨文卜辞中已见雏形,商王武丁曾因洹水泛滥而占卜国运,正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早期实践。
“临者,大也”的训诂背后,藏着周人克商后的深刻反思。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夜不能寐,姜太公便以临卦“刚浸而长”的卦辞告诫:新朝初立如同初春嫩芽,需以刚健之德巩固政权,又以柔顺之道安抚殷民。这种辩证关系在《临卦·彖传》中发展为“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将统治合法性建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中。但细究爻辞“咸临,贞吉”与“甘临,无攸利”的对比,又可见先秦诸子对统治术的清醒认知:以德化人则吉,以甘言诱惑则危,恰如岸与泽的动态平衡——三门峡的砥柱山若崩塌,黄河便会改道肆虐;暴君若失德,百姓亦会如决堤洪水般颠覆政权。
然而历史总在重演“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悲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临卦“刚健”推向极端,筑长城、修阿房宫,终致“戍卒叫,函谷举”;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曾在《开元占经》中批注临卦“戒盛”之训,晚年却沉溺声色,让安禄山的铁骑踏碎了华清池的霓裳羽衣。这种“登高必跌重”的历史周期律,恰似卦象中暗藏的危机密码:当第五爻“知临,大君之宜”的理性被权力欲望吞噬,上六“敦临,吉无咎”的圆满便会逆转为“岸崩水溢”的灾难。北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尖锐指出:“居上而骄,则虽有临下之势,失其道也。”这振聋发聩的警示,至今仍在历史长廊中回响。
图象解谶:六重象征的“奇幻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