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天机地脉道 > 第72章 雷地豫卦象解

第72章 雷地豫卦象解(1 / 2)

雷地豫卦象解

此卦诸葛孔明讨南蛮,卜得之,便知必胜。

图中:

两重山, 一 官人, 一 禄 一 马,金银数 锭,钱一堆者。

凤凰生雏之课 万物发生之象

人有大量而又能谦,必豫,豫者悦也,豫卦承大有及谦之序也。上动而下又顺,以象言, 阳之始,潜伏地下,及出于地,乃因动,即为雷,故雷出地上,有通畅和顺象。

卦图象解

一、两重山:出象,千里阻隔也。

二、官人在中:外出不任官象;丈夫外出从商。

三、一禄一马:从商之人,财禄丰盛。

四、金银数锭:纸钱锭,主丧服。

五、钱一堆者:内有忧心忡忡象。

全卦:此卦内有忧,外有阻,乃顺势而动,禄马来会,可去官从商矣。

一、卦象本源:\"动而顺\"的天地\"奇妙交响乐\"

当我们凝视雷地豫卦(?)的卦象时,仿佛窥见了宇宙初创时的神秘律动。上卦震(?)为雷,下卦坤(?)为地,这种组合在《周易》六十四卦中犹如一首匠心独运的天地交响乐。震卦三爻中,上下为阴爻、中间为阳爻,恰似潜伏于云层的电能突破阻碍的一瞬;坤卦三爻皆阴,象征着大地承载万物的无垠胸怀。北宋大儒程颐在《程氏易传》中曾细致描绘这种动态关系:\"雷者,动之声也,阳气奋发而为动;地者,顺之体也,万物由地而生,顺理而成。\"这种\"动\"与\"顺\"的辩证统一,实则是华夏先民对自然规律最精妙的哲学提炼。

惊蛰时节的物候变化为这种卦象提供了完美注脚。当沉睡三冬的蚯蚓在冻土中苏醒,当蒲公英的种子借风势破土而出,当蛰伏的虫豸在雷声中展开新生的翅膀——这正是震雷唤醒坤地的生动演绎。《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春雷的震动能使土壤疏松、水分渗透,而大地的柔顺则让万物得以扎根生长。这种自然现象投射到社会运行中,便形成了\"君臣相得\"的政治智慧:君主如震雷般发布号令,臣子若坤地般贯彻执行,《尚书·大禹谟》所言\"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正是此理。

王弼在《周易注》中提出的\"顺以动豫\"命题,蕴藏着深刻的行动哲学。他在注释中进一步阐释:\"豫之为义,以顺而动也。\"这里的\"顺\"绝非消极顺从,而是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正如农夫不会在隆冬播种(违逆坤之藏),旅人不会在暴雨登山(违逆震之威),真正的通达安乐需要把握\"时\"与\"位\"的精妙平衡。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补充道:\"若不顺而动,则非豫也。\"这种顺应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如舵手般在洪流中把握航向,如庖丁解牛般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彖传》对豫卦的赞叹\"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揭示了更深层的宇宙法则。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轨道平衡;月亮盈亏有序,海水潮汐有信,这都是\"顺动\"的典范。将这种法则延伸到人类社会,便有了\"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的治理智慧。商汤\"网开三面\"的仁德之举,正是通过顺应民心的\"震动\",打破夏桀暴政的僵化,开创了\"顺天应人\"的政治传统。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在当代管理学中依然闪耀光芒——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趋势(震)、同时保持组织柔韧(坤)的企业,往往能在变革浪潮中基业长青。

二、图解深意:象中藏机与人生\"奇葩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