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新大陆的生活琐碎与疏离感尚未完全适应,真正的风暴便已在学术的海洋上酝酿、并迅速席卷而至。林雪和徐航很快发现,之前在机场、银行、超市遭遇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与即将在课堂和实验室里面对的学术挑战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里顶尖学府的学术殿堂,向他们敞开的不仅是知识的大门,更是一套截然不同的思维范式和行为准则的试炼场。
林雪选修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理论》,由经济系鼎鼎大名的安德森(Anderson)教授主讲。安德森教授年约五十,身材瘦削,银灰色的头发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眼神锐利如鹰。他授课逻辑极其严密,语速快得像扫射的机枪,板书更是如同加密电报,一串串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假设行云流水般铺满整个黑板,几乎不留任何喘息的空间。
然而,比知识密度和语速更让林雪感到冲击的,是安德森教授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在第一堂课上,他就明确宣告:“先生们女士们,欢迎来到理论的角斗场。在这里,我不需要你们复述教科书的内容,那是本科生该做的事。我需要的是挑战——挑战这些模型的前提假设,挑战其推导过程的逻辑漏洞,挑战其结论的现实解释力。如果你不能在论文或课堂讨论中指出至少一个现有理论的缺陷或可改进之处,那么你的思考就是不及格的。”
这番话,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林雪习惯性寻求“标准答案”和“权威解释”的思维定势上。在北大,她同样是顶尖学生,习惯于深入理解、精准掌握并娴熟运用已有的理论体系。老师们虽然也鼓励思考,但更多的是一种在既定框架内的深化和拓展。而在这里,安德森教授要求的,是直接质疑和挑战构建框架本身!
这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kg)的要求,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堂讨论不再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变成了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和辩论。安德森教授会随手点起一个学生,要求他当场评价另一位同学刚刚发言的逻辑,或者就某个模型的局限性发表看法。美国同学们似乎对此习以为常,他们踊跃发言,即使观点稚嫩甚至漏洞百出,也毫不怯场,享受着思想交锋的过程。而林雪,尽管脑中思绪万千,却常常因为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不够“正确”,或者因为需要时间在脑中将思考转换成流畅的英语而错失发言机会。她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空有满腹经纶,却难以在这片崇尚自由表达和即时交锋的思想广场上翩跹起舞。
第一次课程论文的题目是“批判性分析科斯定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局限”。林雪看到题目就心头一紧。她花了大量时间查阅文献,精心梳理了科斯定理的核心内容、前提假设以及其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崇高地位。她的论文结构严谨,论述清晰,引证翔实,几乎像一篇小型的文献综述。她自信地认为,这篇充分展示了她扎实理论功底的论文,至少能拿到A-。
一周后,论文发了下来。林雪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一个醒目的蓝色字母刺入了她的眼帘:**B-**
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血液“嗡”地一下冲上头顶,脸颊瞬间变得滚烫。B-?这在她以往的学术生涯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分数!她强忍着震惊和委屈,翻到最后一页看评语。
安德森教授的笔迹犀利而简洁:
**“论述清晰,对定理本身及其学术地位理解准确,文献梳理功底扎实。(Clear exposition, aurate uandg of the theore and its acadeic stat, solid literature review skills.)”**
看到这里,林雪稍感安慰,但接下来的话却让她如坠冰窟:
“然而,全文更像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缺乏你自己独立的、批判性的分析视角。你指出了科斯定理的假设(零交易成本、产权清晰等)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但这几乎是常识。我期待看到的是,你如何基于特定的现实案例或逻辑推理,深入剖析这些假设不满足时,科斯定理的预测会如何系统性失效?其政策含义会带来哪些潜在风险?是否存在替代性的理论框架?你的思考停留在表面,未能展现出我所期待的学术批判力。(However, the paper reads ore like an excellent literature review, g your own depe, critic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 Your thkg reas superficial and fails to deonstrate the acadeic criticality I expect.”)
“缺乏独立的批判视角”、“思考停留在表面”……这些评语像一根根针,扎在林雪的心上。委屈、不服气、还有一丝被否定的羞耻感,交织在一起,让她鼻子发酸。她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结果却只换来一个“B-”和近乎严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