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三江奔流 > 第149章 未名湖边的辩论

第149章 未名湖边的辩论(2 / 2)

“哦?”迈克饶有兴趣地看向林雪,他知道这个中国女孩总是能提出一些不同于徐航技术视角的深刻见解,“L,那你的看法是?”

林雪停下脚步,面向未名湖。湖面已经有一层薄薄的冰碴,在夕阳下闪着细碎的光。她组织了一下语言,缓缓说道:

“迈克,你把WTO规则看作是一套固定的、完美的、需要后来者全盘接受的‘圣经’。但在我看来,任何规则,包括国际规则,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特定力量对比下形成的,它本身就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完全公平的。”

她转过身,目光直视迈克,眼神清澈而有力:“没错,现阶段,这套规则主要是你们制定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虚心学习,彻底弄懂它。就像要参加一个游戏,你必须先熟悉游戏规则,哪怕你觉得某些规则不那么合理。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迈克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部分。

“但是,”林雪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有力量,“熟悉规则之后呢?难道就只能永远做一个循规蹈矩、被动适应的玩家吗?”她微微摇头,“不。真正的玩家,在熟悉规则之后,会思考如何利用规则,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自身利益,甚至……当自身实力足够强大,当发现规则存在缺陷或不公时,会尝试去影响规则,修改规则,参与新规则的制定!”

这番话让徐航和迈克都怔了一下。徐航眼中露出思索,而迈克则收起了些许玩笑的神色,变得认真起来。

“你的意思是……中国将来要挑战现有的国际规则?”迈克微微挑眉。

“不是简单地挑战,而是参与和完善。”林雪纠正道,“规则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力量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规则本身也需要调整和演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促进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全球发展。这需要实力,也需要智慧和话语权。”

她想起了徐教授提到的“机遇”中的“倒逼改革”,这何尝不是一种在内部规则上适应外部规则并寻求突破的过程?她又想到了父亲林卫东在西北基地攻关的那些项目,那些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硬实力”,正是未来参与规则制定的底气所在。

“这需要时间,可能很长的时间。”林雪继续说道,语气平和却充满定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学好本事,既包括学习他们先进的规则、技术和管理,也包括壮大我们自身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到我们足够强大,我们的声音自然会被倾听,我们的利益诉求自然会体现在规则之中。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动态平衡与共同演进。”

林雪的视角,显然超越了徐航关注的“互惠互利”技术层面,也超越了迈克所说的“单向融入”文明层面,而是指向了更长远的、关于规则话语权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战略层面。她没有被暂时的规则劣势所困扰,也没有盲目自大,而是清晰地指出了一条从学习到参与、从适应到影响的漫长却必然的道路。

迈克沉默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认,林雪的思考深度超出了他的预期。他原本以为中国学生要么会盲目欢呼,要么会焦虑不安,但林雪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理性和战略定力。

“很有意思的观点,L。”迈克最终说道,语气郑重了许多,“这确实是一个更……复杂的视角。看来,中国的‘入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他顿了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或许未来在WTO的谈判桌上,我会遇到你这样的对手,或者……队友?”

这句无意间的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林雪脑海中某个朦胧的区域。谈判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这些以前觉得有些遥远的概念,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参与到那种层面的规则博弈中,不正是将今天所学、所思付诸实践的最佳舞台吗?徐教授所说的“懂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其用武之地,不就在于此吗?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让她心头微热。但她没有深谈下去,只是对迈克笑了笑:“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准呢。重要的是现在做好准备。”

湖边的风吹过,带着深秋的寒意。这场偶然发生的、跨越太平洋的辩论暂时告一段落。三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各自品味着刚才交锋中的思想火花。迈克似乎在重新评估他的中国同学;徐航在思考林雪话中关于“实力”与“规则”的关系;而林雪,则因为这场辩论,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有了更加具体和迫切的思考。她意识到,仅仅在校园里学习和辩论是不够的,她需要更直接地接触和了解那个她未来可能要去适应、甚至要去影响的“外部世界”。那个世界,此刻正以“华尔街”为代表,向她们这一代中国最顶尖的学子,发出越来越清晰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