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三江奔流 > 第134章 西北基地的牵挂

第134章 西北基地的牵挂(1 / 2)

长江流域那场牵动人心的特大洪水,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如同沉重的铅云,也笼罩在数千里之外西北戈壁的“金湾”基地上空。尽管这里干旱少雨,与南方的泽国景象形成天壤之别,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血脉和集体主义精神,将这片孤寂的土地与汹涌的长江紧密相连。

基地党委的反应迅速而有力。在接到上级关于支援灾区的通知后,立刻召开了全体干部和职工代表参加的紧急动员大会。礼堂里,气氛庄严肃穆,没有了往日的轻松。

党委书记站在台上,神情凝重,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同志们!现在,长江流域正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数百万军民正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保卫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洪水无情人有情!我们‘金湾’基地,虽然远在西北,不能亲临一线扛沙包、堵决口,但我们的心,和灾区人民在一起,和抗洪官兵在一起!”

他挥动手臂,语气铿锵:“基地党委决定,立即在全体职工和家属中,开展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活动!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体现我们基地职工觉悟和爱心的时候!党员、干部要带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八个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中国人血液中的行动准则。单位,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此刻发挥了强大的动员能力。

动员大会结束后,各车间、科室立刻行动了起来。捐款点就设在食堂门口,红色的捐款箱格外醒目。人们排着队,神情肃穆,将自己的一份心意投入箱中。有捐几十的,有捐一百两百的,金额不等,但每一张钞票都带着戈壁滩上的体温和牵挂。

林卫东几乎没有犹豫,从工资袋里数出了厚厚一沓钱——那是他当月工资的一多半,只留下了最基本的生活费,毫不犹豫地投进了捐款箱。负责登记的女同志看了看数额,有些惊讶地抬头看了他一眼,林卫东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便默默离开了。

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政治任务。看着新闻里那些与他弟弟年龄相仿、却用血肉之躯抵挡洪水的年轻战士,看着那些在洪水中失去家园的百姓,他感到一种切肤之痛。这笔钱,是他作为一名无法亲赴前线的科研工作者,所能尽到的最直接、最微薄的力量。

午饭时间,食堂里不再像往常那样喧闹。人们端着饭盆,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几乎只有一个——抗洪抢险。

林卫东和马志军,还有几个项目组的同事坐在一起。

“听说了吗?昨天又有一个战士被冲走了……才十九岁……”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声音低沉地说。

“九江那边,当兵的都手挽手跳进水里去堵口子啊!那水多急,多冷!”马志军扒拉了一口饭,却觉得难以下咽,重重地叹了口气,“他娘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咱们在这儿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林卫东默默听着,脑海中浮现出电视画面里那些浑身泥泞、疲惫不堪却眼神坚定的年轻面孔。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比自己的女儿林雪也大不了几岁。这种超越个人生死、为了集体和他人而牺牲奉献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他这个习惯了与图纸、数据打交道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