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课堂较量(2 / 2)

“我们大山镇,最近正在试点推广三黄鸡养殖,采用的是‘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依赖外部资本进来包办不现实,人家资本家要赚钱,看不上我们那点薄利;可要是退回到过去那种纯粹农户散养的老路,又面临管理松散、技术不到位、市场风险大的难题。”

我看了看组员们各异的神色,继续往下说:“所以,我们尝试的是‘政府引导、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的中间路径。政府负责搭建平台、提供初始支持和风险兜底,合作社负责具体运营和技术服务,农户是生产主体。这里面,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正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惑。”

我讲得很具体,甚至提到了孙老六闹事、饲料涨价、运输损耗这些细节。

赵明宇听着,嘴角微微下撇,眼神里掠过一丝不耐烦,似乎觉得我这些“土办法”上不了台面。

孙莉更是直接掏出手机,手指划来划去,心思早不在讨论上了。

然而,在教室里巡视的指导老师,一位研究区域经济的老教授,却在我们的讨论圈旁停下了脚步,对我说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追问了很多细节,最后点评道:“林涛同学这个案例很生动,很有代表性!我们讨论区域发展,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和模式。发达地区的经验要学习,但不能照搬。像河清县这样的地方,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的内生型发展路径,或许更具现实意义。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如何协同发力,这个度怎么把握,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老教授这番话,让赵明宇和孙莉的脸色有些不太自然,先前那种挥洒自如的优越感收敛了不少。

最终形成小组报告时,我们勉强融合了不同的观点,但我提供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和困境,无疑成了报告中最接地气、也最受老师认可的部分。

这次小组研讨,像是一个缩影。在党校这个特殊的平台上,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其思维方式、关注焦点和工作路径的巨大差异暴露无遗。

赵明宇他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和资源驱动,仿佛只要画个蓝图、引几笔投资,落后地区就能一夜翻身。

而我们这些长期扎根基层的,则更注重自下而上的微观实践和内生动力。

这中间说不上绝对的对错高低,但在眼下这个阶段的广袤中国,尤其是在无数个像河清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后者那种看似笨拙、却步步为营的办法,或许才能真正解决点实际问题。

课后,陈志远和我并肩往宿舍走,他低声说:“涛哥,你今天说得在理。对付他们那种夸夸其谈,就得用实实在在的例子,不然总被他们的气势压着一头。”

我笑了笑:“嘴上的输赢不重要,能把村里那些鸡养好,让老乡们多赚几个钱,比什么都强。”

话虽如此,我心里清楚,这种关乎理念、路径甚至出身背景的微妙“较量”,在官场无处不在,唯有扎实的工作和深入的思考,才是安身立命最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