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的一席话,如同拨云见日,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不能只满足于当一个“养鸡主任”,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所学,为整个大山镇乃至河清县的农业发展,找到一条更可持续、更高效的路子。
告别李教授,走在熟悉的校园里,我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这次回母校,不仅解决了眼前三黄鸡项目的一些技术困惑,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师长高屋建瓴的指点,视野和格局都为之开阔。
我甚至萌生了一个念头:或许,可以尝试邀请李教授这样的专家,在合适的时候去河清县、去大山镇看看,做做指导?
回宿舍的路上,我特意绕道商业区,想着给张婷带点省城的新鲜玩意儿。
贵安市作为省会,其繁华程度确实不是河清县城能比的。
大型的百货商场、熙熙攘攘的商业步行街、各种风味餐馆、刚刚兴起的网吧、台球室……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
我在百货商场的二楼,转悠了半天,最终给张婷挑了一条淡紫色的丝巾,样式简洁,但质地和颜色在河清县确实少见。想象着她围上丝巾的样子,我心里泛起一丝暖意,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包里。
中午,王鹏非要做东,请我们在一条小吃街吃了顿地道的贵安菜。
饭菜可口,价格也比想象中实惠。吃饭时,我们聊起了各自对未来的打算。
王鹏目标明确:“培训结束,想办法活动活动,看能不能调到市里的经济部门,在”
陈志远则比较务实:“我还是想在基层多待几年,把基础打牢。”
李鹏程闷头吃了几口菜,抬起头:“我们盘龙太穷了,我就想……看能不能学点真本事,回去带着乡亲们找条活路。”
轮到我,我想了想:“我还是先回大山镇吧,三黄鸡项目刚起步,还有很多事要做。而且,李教授的话点醒了我,农业不是只有养殖,还有很多可能性,想回去好好探索探索。”
王鹏对我的选择似乎有些不以为然:“林涛,不是我说你,在乡下跟鸡鸭打交道,能有多大出息?男人得往上走,进了城,接触的层面都不一样!”
我笑了笑,没多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在我看来,能把一件小事做好,能真正为一方百姓做点实事,未必就比在机关里写材料“没出息”。
下午,我们路过一家新开的网吧,门口贴着“高速上网、冲浪新时代”的海报。
2002年,互联网对于大多数基层干部来说,还是个比较新鲜的事物,但在省城已经开始慢慢普及了。
“走,进去看看!”王鹏好奇心起,拉着我们走了进去。
网吧里烟雾缭绕,坐满了大多是年轻人,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游戏的音效不绝于耳。
我们几个土包子似的开了台机器,在王鹏的半指导下,笨拙地打开了浏览器。网页加载速度很慢,但那种通过网络瞬间获取远方信息的感觉,还是让我们感到震撼。
“这玩意儿……以后说不定真能改变世界。”陈志远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
我试着搜索了一下“三黄鸡养殖技术”,竟然真的跳出了一些相关信息,虽然不多,但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以后遇到技术难题,不光能问李教授,还能从网上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