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故地重游(1 / 2)

培训进行到中途,总算盼来了第一个能自由活动的周末。

压抑了几周的学员们,如同出笼的鸟儿,纷纷计划着如何度过这难得的闲暇。

有人约着去逛省城的名胜古迹,有人忙着拜访在省城工作的同乡或领导。赵明宇那帮人更是早早就订好了据说很时兴的歌舞厅,嚷嚷着要去“放松放松”。

而我,心里也揣着自己的盘算——回母校贵南大学看看,顺道拜访大学时的恩师,动物科技学院的李教授。

离开校园一年多了,再次踏进贵南大学的校门,一种混合着熟悉与陌生的复杂情感涌上心头。

熟悉的林荫道,熟悉的图书馆,连食堂飘出来的味道都还是老样子……

可细看之下,又觉得哪儿都不一样了。校园里多了几栋新楼,布告栏里贴着更多关于创业、竞赛的海报,来来往往的学生们脸上那股子自信和张扬劲儿,比我们那会儿又足了几分。

这就是2002年的大学,正处于扩招和社会变革的浪潮中,生机勃勃。

我在动科院那栋有些年头的实验楼里找到了李教授。他还是老样子,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眼镜,正伏在实验台上观察着什么。

“李老师!”我站在门口,恭敬地喊了一声。

李教授抬起头,眯着眼看了我几秒钟,脸上露出笑容:“林涛?是你小子!快进来,快进来!”

他放下手中的工具,热情地把我拉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资料和各种标本,显得有些凌乱,却透着浓浓的学术气息。

“听说你考了选调生,分到基层去了?怎么样,还适应吗?”李教授给我倒了杯水,关切地问道。

“还行,在云州市河清县的一个乡镇,叫大山镇。”我接过水杯,“这次来省委党校培训,趁周末回来看看您。”

“好,好啊!没忘本,还记得我这个老头子!”李教授很是欣慰,“在基层具体做什么工作?没丢了我们动科的老本行吧?”

“在经济发展办公室,最近在搞一个三黄鸡的养殖推广项目……”

我抓住机会,把厚坝村试点三黄鸡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比如管理难题、运输损耗、市场风险,以及我去现代农业示范园考察后的思考,一五一十地跟李教授说了一遍。

李教授听得很仔细,不时插话询问细节。“三黄鸡这个品种选得不错,适合丘陵山地养殖。你们搞‘五统一’想法是好的,但确实,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控制是最大难点。”

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运输应激……可以考虑在运输前添加一些抗应激的维生素,或者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防疫是关键,一定要程序化,不能图省事……”

他起身在身后的书架上翻找了一会儿,找出一本他参与编写的《家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递给我:“这个你拿着,里面有些实用的技术要点,可能对你有帮助。”

我如获至宝,连忙双手接过。

“小林啊,”李教授重新坐下,语气变得深沉,“你在基层搞农业项目,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懂技术,懂市场,更要懂农民。你刚才说的那个乡村旅游带动特产销售的例子就很好。农业要想有出路,不能光盯着生产环节,要往后端延伸,做品牌,提附加值。你们河清县是农业大县,资源有,但缺的是思路和技术。你既然学这个出身,又在基层,正好可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