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的提心吊胆,厚坝村头一批三黄鸡,总算捱到了出栏的日子。
有了“金满堂”酒楼和县招待所的订单打底,加上镇上几家饭馆的帮衬,还有零打碎敲往县农贸市场走的货,销售工作比预想的顺利不少。
这三黄鸡也争气,凭借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在市面上渐渐有了口碑。
“金满堂”的“招牌三黄鸡”成了桌桌必点的硬菜。县招待所那边也捎来话,说是领导尝了都说好,往后可以长久地订。
看着村民们把一只只肥硕的三黄鸡过秤、装车,接过一沓沓钞票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粗粗一算,参与试点的农户,扣除成本,每只鸡的纯利润能达到五六块钱,比养普通土鸡效益高出一大截,更别提那些产量喜人的鸡蛋带来的额外收入了。
先前闹得最凶的孙老六,这回也消停了,他家的鸡卖相好,价钱自然也不错。碰见我时,他那张黝黑的脸上难得露出了点不好意思的笑容:“林主任,还是你这读书人有办法……下次,下次我还跟着你干!”
村支书李富贵更是意气风发,在村里走路都带风,见人就夸这个项目好,说林主任给厚坝村找到了条致富路。他甚至开始跟我商量,是不是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再动员一些农户加入。
成功的喜悦像山间的暖风,不光笼罩着厚坝村,也吹到了镇政府大院。
火候刚到,胡进副镇长便“适时”地现身了。
在镇党委的周例会上,他口若悬河,将厚坝村三黄鸡的成效说得天花乱坠,字里行间无不凸显他这位分管领导的“高瞻远瞩”与“悉心指导”。
张振国书记听得点头,还当众夸了一句:“胡镇长不愧是农业局下来的行家里手,抓经济有一套!”
回到经发办,胡副镇长脸上那点得色还没褪尽:“厚坝村这个三黄鸡养殖项目,开局良好,成效显着!这充分说明,我们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方向是对的,措施是得力的!大家前期付出了辛勤努力,值得肯定!”
话到此处,他语调微微一扬,便又习惯性地引经据典起来,从什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谈到“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又从“集约化经营效益”,展望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宏伟蓝图”。
一番高论下来,仿佛这厚坝村试点成功的头一份功劳,就该记在他这“总设计师”的名下。
末了,他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不容置疑的期许:
“林涛,你要尽快把这次试点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一份详实的报告!我要亲自向张书记汇报,还要争取在县里的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我点头应下,心里却有些异样。
项目推进遇到困难时,他多是隔岸观火,叮嘱些“稳定压倒一切”、“切勿操之过急”的官话。如今刚见着点甜头,他便迫不及待地要将指挥棒牢牢握在手中,将这集体的心血化作他个人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