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我心里才算踏实点。马壮虽说有时候看着不着调,但办事还算靠谱,他那豪爽劲儿,在县农业局待了一年多,人脉肯定攒了些。
接下来的日子,我一边盯着厚坝村的养殖,一边两头跑。
镇上那几家餐馆,被我软磨硬泡加 “试吃优惠”,总算陆续开始小批量要货。
悦来酒家最终要了二十只鸡和一批鸡蛋,试着推出了“红烧三黄鸡”和“三黄鸡蛋羹”,反馈还不错。
刘记家常菜则主要定了鸡蛋。虽然量不大,但总算开了张,也让厚坝村的养殖户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县城的消息等得人心焦。正琢磨着是不是要黄,马壮来电话了。
“涛哥!有门儿!”他声音透着兴奋,
“我托朋友搭上了‘金满堂’酒楼采购部的一个副经理,他们酒楼在县城算是中高档的,对食材有点要求。我好说歹说,人家才同意先看看样品,要是品质真行,能考虑长期合作!还有,县招待所那边,我一个师兄在管后勤,我也递了话,他们平时接待任务多,对本地特色农副产品也有需求!”
“太好了!马壮!这事儿要成了,我好好请你搓一顿。”我激动的说道。
“别高兴太早,”马壮提醒道,“样品是关键!你赶紧挑最好的鸡和鸡蛋送上来,我带你一起去见见人。”
“明白!我马上去准备!”我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放下电话,我立刻叫上李富贵,亲自去养殖户家里挑选。要求格外严格:鸡要精神,毛色光亮,体型匀称;鸡蛋要大小均匀,蛋壳干净。
我俩精挑细选了二十只最肥美的三黄鸡和几大箱新鲜鸡蛋,小心翼翼地装车,第二天一早,我就坐着镇上的旧吉普车,带着希望,直奔县城。
在金满堂酒楼后门,我和马壮见着了那位王副经理。他四十多岁,穿着西装,看起来很专业。他仔细检查了鸡的品相,又敲开一个鸡蛋看了看蛋黄。
“嗯,鸡不错,是正经三黄鸡的种。这蛋黄颜色也正。”王经理点点头,“价格呢?”
我报了个事先跟李富贵商量好的价 ,比市场批发价略高,留了点谈判的余地。
王经理沉吟片刻:“价格还算公道。这样,这批样品我们留下试用。如果客人反馈好,我们可以先签一个月的供货合同,每周送五十只鸡,鸡蛋两百个。怎么样?”
一周五十只!这几乎是厚坝村目前存栏量的二十分之一!
我连忙答应:“没问题!王经理,保证品质!”
县招待所那边,虽然量不大,只要了三十只鸡、一百个鸡蛋试用于内部食堂,但也算是一个好的开端。
回镇上的路上,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心中百感交集。
三黄鸡的销路,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但如何保证长期、稳定、优质的供应,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怎么平衡各方利益,真正的考验,可能还在后面。
我也清楚,镇上那些等着看我栽跟头的主儿,指定正盯着我这瞎忙活呢。但此刻,我顾不上这些,只想把这来之不易的订单,尽快落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