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再来一个好消息(1 / 2)

柯明义正在办公室里审阅新一年的扩产计划,门就被“砰”地一声推开了,带着一股冷风。

来人是东北“东山”理论基地的首席物理学家,老陈,后面还跟着几个来自欧美和苏联专家小组的负责人。

老陈脸上泛着红光,手里紧紧攥着一卷图纸,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哆嗦。

“老板,成了,真的成了!”老陈几乎是吼出来的,把图纸在柯明义面前哗啦一下展开,

“中小型火箭发动机,定型测试全部通过,性能稳定,重复性良好!”

柯明义“嚯”地一下站起身,绕过桌子,目光死死钉在那张画满了复杂曲线和数据的图纸上。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住内心的翻江倒海:“数据……详细说说!”

老陈旁边那位从德国来的推进剂专家,操着带口音的中文,抢着开口:

“柯先生,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推力曲线非常平滑,比冲达到了理论值的百分之九十五,关键是,它非常‘听话’!”

他用力比划着,试图形容那种可控性。

来自苏联的结构专家,一个高大的斯拉夫人,用生硬的中文:

“结实!耐烧!我们的新材料,解决了喉衬烧蚀的大问题,寿命,超出预期!”

老陈赶紧补充,语速快得像机关枪:“这次能成,真是集了各家之长!

老毛子,呃,苏联同志提供的耐高温材料数据和结构设计思路,帮我们绕开了最大的坑。

美国来的那位搞燃料的约翰逊先生,在混合燃料的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上提出了关键修改意见。

咱们‘东山’自己搞的精密加工和装配工艺,保证了零件公差,让发动机运行起来跟钟表一样精准!

还有欧洲那边几位理论大拿,在流体计算上帮我们复核了数据,避免了走弯路!”

他滔滔不绝,脸上是混合了疲惫与极度兴奋的光彩。

为了这个项目,这几个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团队,在东北那个与世隔绝的山洞里。

吵了不知道多少架,图纸扔了满地,实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语言不通就靠比划和画图,理念不同就靠一遍遍试验数据说话。

如今,所有的汗水与争吵,终于凝结成了眼前这份成功的报告。

柯明义的手指在图纸那个代表推力峰值的数字上重重敲了敲,抬起头,眼中锐光闪动:“好,太好了,这可是好东西,你们清楚吗?”

一直在旁边没怎么说话的“明义五金厂”技术负责人,张泽远插话了,他更关心实际应用:

“老板,这玩意儿现在能派上什么用场?

推力级别在这儿摆着,送卫星上天肯定没戏,带个大炸弹飞远了也够呛。”

“格局打开点,老张!”

柯明义心情极好,走到墙上的华北地图前,“送卫星上天是以后的事,现在,它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