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 第300章 办法是有了,但具体怎么操作?

第300章 办法是有了,但具体怎么操作?(2 / 2)

扩大招生:此时,开始招募第二批学员,规模可以扩大到 8000至人。

教学模式升级:形成‘总教官(原核心工程师)-> 分教官(第一批优秀种子)-> 新学员’的三级教学网络。

由‘分教官’负责带领新学员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基础训练和跟岗,总教官则负责解决疑难问题和技术提升。

产能结合:此时,学员们已经开始参与一些非核心、但需求量大的零部件生产任务,真正做到‘在干中学’,他们的产品经过严格检验后,可以进入实际装配线。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期(6个月以后)

体系成型:此时,我们已经拥有了超过一万名具有一定经验的初级技术员和工人骨干。

大规模转化:招生门槛可以适当放宽,吸纳更多初中毕业的有志青年,规模可进一步扩大。教学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支撑更大批量的培训。

分流与专业化:根据前期表现和个人兴趣,将学员分流到更细化的专业领域,如机械加工、焊接、电气装配、化工操作等,进行深度培养。

“同时,”

柯明义补充,

“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考核与淘汰机制。不是所有来了的人都能留下。

每阶段都有考核,合格者晋级,不合格者要么转入要求更低的辅助岗位,要么劝退。

我们必须保证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潜力的人身上。”

他最后强调:“这不是办大学,这是建设一座为战争服务的‘人才工厂’。

它的流水线产出的是能立刻上前线的‘工业士兵’。

我们必须务实,必须高效,也必须忍受初期缓慢的爬坡和不可避免的损耗。”

听完这番详尽的步骤拆解,在场的各方代表终于露出了信服的神色。

这样分批滚动的模式,既考虑了现实的师资和设施瓶颈,又规划了可持续的扩张路径,显得切实可行。

“好!就按这个方略来!”

陈诚最终拍板,

“重庆方面会立刻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你们提出的标准和批次计划,动员和选拔青年。

沿途的交通、初期的食宿,我们也会尽力协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