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新材料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在简陋的条件下,咬着牙攻关合金配方、发射药改良和橡胶替代品等。每一份成功的报告,都意味着前线的武器能更轻、更猛、更可靠。
交通是动脉。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响彻工地。工程兵和招募的民工们用近乎疯狂的速度,拓宽、加固着连接各厂矿点的公路网。
柯明义甚至规划了从延长到延安,再到黄河岸边的简易铁路线,枕木和铁轨已经开始陆续到位。一条条坚实的道路,如同血管,将这片新兴工业区的各个器官紧密连接起来。
一座座厂房在荒原上扎根,一片片生活区围绕着工厂建立,学校、医院、合作社也随之出现,吸引着更多逃难而来的百姓在此安家落户。
这里没有租界的繁华,没有上海的霓虹,只有漫天的风沙、轰鸣的机器和一张张被油污与汗水浸透却充满希望的脸。
一个涵盖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交通的庞大工业拼图,正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以惊人的速度拼凑成型。
它的每一次心跳(发电厂轰鸣)、每一次呼吸(高炉喷吐烟霞),都在为这个饱受蹂躏的民族,注入着反抗的骨气。
柯明义深知,光有厂房和设备,只是空壳,真正的工业之魂,是人才。
西北开发总指挥部下属的“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几乎是与第一批厂房同时挂牌的,这里没有华丽的校舍,只有一排排宽敞的工棚和露天的实操场地。
学员的来源五花八门:有延安派来的热血青年,有阎锡山那边送来的“委培生”,有从全国各地投奔而来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工地上表现出色、被选拔上来的普通工人。
教材是现成的,《东山理工教材体系》速成版,去掉了冗长的理论,直接聚焦核心原理和实际操作。
课堂上,老师讲完齿轮传动原理,下午学生就去机床旁亲手拆装,学完火药配比,晚上就在严格监管下进行小规模试制。
“我要的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秀才,”柯明义在视察培训中心时说道,“是能看懂图纸、开动机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匠,是能带队伍、管生产的技术员!”
“东山”体系的老技工们,成了最宝贵的师资,他们手把手地教,将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在这里,师徒关系甚至比课堂关系更紧密。
与此同时,柯明义也没忘记更基础的“土壤改良”,在工业区外围,农业技术员们在指导当地百姓和移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良种。
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粮食和副食品的部分自给,减少对外部补给的依赖,只有让这片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工业的根基才能扎得更深。
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的建设,看似不如建工厂那么耀眼,却是在为整个西北工业体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夯实着它赖以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