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签了,最大的绊脚石搬开了。柯明义看着各方代表或真心或假意地离开,转身就对左玉波下达了新的指令:“老左,放开手脚干!把咱们的规划图再放大!”
随着重庆方面的默许(尽管不情愿)、延安的全力投入以及地方军阀的资源输入,原本就高速运转的西北建设机器,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发出了更加震耳欲聋的咆哮。
更多的工程队伍开进戈壁滩,更多的设备通过崎岖但不断拓宽的道路运抵。
柯明义的野心不再局限于几个孤立的工厂,他要的,是一个能在战争环境下自持、并能反哺全国的全产业链工业基地。
能源是心脏。
延长油田简单的采油点,新建的炼油厂拔地而起,通过粗大的管道将黑色的原油吞入,分馏出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等。
油田周边,依靠苏联援助的大型发电机和本地煤炭,一座中型火力发电厂率先并网发电,强大的电流沿着新架设的线路,输送到每一个嗷嗷待哺的工地和厂房。
勘测队伍向着更深处进发,寻找着新的油脉和更大的煤矿,柯明义的目标是:西北的能源,必须能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
钢铁是脊梁。
依托发现的煤矿和周边搜集到的铁矿资源,一座采用“东山”改良技术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开始建设。
高炉、平炉、轧钢车间……虽然规模无法与鞍钢相比,但技术却更先进,目标是生产出适合制造枪管、炮钢和发动机曲轴的特种钢材。
“咱们不追求量,先追求质!”负责钢铁厂的总工对工人们喊道,“炼出的第一炉钢,必须能造出最好的枪!”
机械制造是筋骨。
机床厂是重中之重,从太行山运来的精密母机被安装进恒温车间,它们将负责生产出更多、更精密的机床。
车床、铣床、刨床、钻床……这些“工业母机”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不仅装备自身,也开始提供给延安和合作的友军工厂。
同时,生产线开始铺设,目标直指前线急需的装备:改进版的“东山式”半自动步枪、通用机枪、迫击炮,甚至是更复杂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
化工与材料是血脉。
利用炼油厂的副产品和本地资源,化工厂开始生产基础的“三酸两碱”(硫酸、硝酸、盐酸、烧碱、纯碱),这是火药和众多化工品的基础。